阅读历史
换源:

第三百五十八章 蜃海 (子)

作品:院上坟|作者:梅村|分类:综合其他|更新:2024-04-26 07:16:52|下载:院上坟TXT下载
听书 - 院上坟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出乎大家的意料,焕生略带嘲讽的问询并没有引起陆教授的反感。他反而饶有兴致的看着廖焕生,一字一句的说道:“焕生,你说的不错,我的确当时已经有了模型,如果按模型去验证,当然更加省时省力。但问题是,实验室环境和实际的自然环境差别太大了,实验室里我们挪一步,换个角度就可以解决,但在沙漠里,这一步也许就是上百公里,几百个沙丘。如果不在实践中修正,那个数学模型就是个理论。其实你当年离开追蜃人并不是因为我们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是你认为完成数学模型就已经解开了海市蜃楼的秘密,在实验室中一次实验的成功就代表研究已经万事大吉,可以著书立说,不是吗?”

“科学需要灵感,这我承认,但更需要的是百折不挠的验证过程。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智者,但真正能将理论一一验证的又有多少?如果沙漠追蜃人都不能征服,我们又怎么让这模型放之四海皆准?”

陆炳林的话说得平静,却字字诛心,焕生胀红了脸,下意识的拿起酒杯,遮掩神色的尴尬。陆炳林倒是没有围绕治学这件事再深入下去,继续给我们讲起万里之外沙漠上的故事。

就在追蜃人即将陷入绝境,士气也低落到谷底时,终于幸运女神降临到他们头上。陆炳林带的一个小分队在沙漠的腹地,距离旗杆八百多公里的地方,观测到了海市蜃楼,观测到了飘扬着三面旗帜的海市蜃楼。

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二十七秒,但足以令追蜃人喜极而泣。陆炳林没有加入欢庆的队伍,一方面他需要记录下所有的气象数据,重新完善定位观测点的数学公式。另一方面,他注意到了很多预料之外的细节,比如,在海市蜃楼中,旗帜都呈现出青绿两色,本该是红色的那面旗帜,变成了青灰色。再比如,海市蜃楼的图景只显示出了旗杆上半部分以及三面旗帜,而旗杆下二十多米变成了影影绰绰的雾气,但雾气之中似乎有很多的人影晃动,看不太真切。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发现海市蜃楼幻影前的十分钟,陆炳林刚刚用卫星电话和实验基地联系过一次,基地的留守者告诉他,天气情况非常好,万里无云,一丝风也没有,旗帜几乎垂落了下来。但海市蜃楼中完全是另一种景象,狂风蔽日,黄沙漫天,旗帜在风沙中疯狂的摆动,如同要被撕扯开一般。

海市蜃楼的景象出现后,陆炳林的卫星电话就受到了强烈的电磁干扰,完全接收不到任何的信号。在海市蜃楼消失后不久,电话恢复了,但陆炳林打过去后,实验基地的留守人信誓旦旦的告诉他,基地的天气没有丝毫的变化,旗帜都没精打采的垂着。

陆炳林一时没有想通其中的缘由,有同伴认为是不同的影像发生了重叠,也许就在试验基地附近,还有一个风沙漫天的地方,沙漠之中天气的瞬息万变,追蜃人们早已领教。但这无法解释发生在旗帜身上的问题,这一切只有等采集完所有的数据,重新代入公式才会有结果。

可仅仅一个小时的数据演算,就让陆炳林在沙漠中央停留了三天,不休不眠,直到补给耗尽才返回了试验基地。

这三天里,陆炳林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数字陷阱。观测点所有的气象数据代入公式后,无法反推回实验基地的坐标,相差有几百公里,这绝不是数据采集的误差所能解释的。陆炳林不得不面对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自己的数学模型是错误的,另一种是海市蜃楼的出现完全是随机的,没有规律性可言。

观测和预知海市蜃楼的出现,是公式存在的基础,如果数学模型出了问题,那自己多年的研究努力都将付之东流。如果是后一种可能,则意味着这项研究本身就毫无意义,但陆炳林又永远也不能接受偶然性,随机性这种东西。巨大的挫折感让陆炳林一夜之间老了十岁。

看到陆炳林的颓态,追蜃人们也急在心里,一个伙伴的说法让陆炳林再次燃起了些希望,他猜测陆教授的数学模型本身并无太大问题,造成巨大偏差的原因是沙漠中存在着未知的干扰源,正是这种干扰让卫星电话短暂的失灵,那它也完全有可能影响海市蜃楼的成像。陆炳林联想到之前的海市蜃楼目击报告里,经常会提到伴随海市蜃楼往往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天气状况,这也许真的是误差出现的原因。

但猜测并不能证明事实真相,陆炳林决定实地考察,找到这神秘的干扰源。而干扰源的位置也不难确定,那个因为误差而出现的坐标,一定是离干扰源最近的定位点。

陆炳林近似于疯狂的想法遭到了追蜃人们的一致反对,倒不是出于对他想法的否定,也不是因为缺乏补给,理由只有一个,那个坐标点的位置太骇人听闻了。

这个坐标点几乎在整个沙漠的中心,坐标周围分布着几个掩埋在黄沙下的古城,当然也包括历史上让人谈虎色变的魔鬼城。虽然一千多年前的绿洲曾见证过古城的富足和繁华,但沙海之下此时再无一丝的生气。无数的商队、探险家、逃匪、叛军、盗墓者、边防战士在这里销声匿迹,令人记忆深刻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彭加木,与十多年前的余纯顺。

这里是沙漠风暴的肆虐地,是没有任何动植物存在的生命禁区,是正午可以烫熟鸡蛋,晚上万物成冰的极端气候区。不要说驻守在这里进行观测研究,就是装备齐全的专业科考队,也常常有进无出。

更令人绝望的是,这样的坐标点不止一个,而是多达四个,虽然相距都不过百十公里,但必须一个个排除。在这片沙海,穿越一次如有幸运女神的眷顾还有可能,穿越四次,怎么看都与自杀无异。

陆炳林的思路一经公布,直接的后果就是科考队雇来的几个哈萨克牧民向导义无反顾的离开了。“魔鬼城是诅咒之地,神罚之地,亡灵之地,去的人没有人能活着回来,侥幸回来的也变成了魔鬼的奴仆。”这是向导们离开时留下的唯一一句话,甚至连陆炳林拖欠的工钱都忘了要。

团队的成员们反复找陆炳林商量,希望他收回这疯狂的计划,但陆炳林只是对着基地里巨大的沙漠地图若有所思,他已经不再关心究竟有几个追蜃人愿与他一起进入死亡之海,他意识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一个他曾经有意回避的问题。

如果那个未知的干扰源能够遮蔽卫星信号,那么它对周围环境还会有什么影响呢?显然光谱中消失的红色光是一种影响,突然降临的异常天气是另一种影响,但为什么实验基地与沙漠腹地对同一观察物有如此之大的视觉差异?难道时间也会受到影响?换言之,海市蜃楼中看到的景象,并不是同一时间的观察对象,可能早,也可能晚,如果干扰源的能量足够强大,沙漠中流传的千年古商队的故事就不是传说。这种差异能够被验证出来,那不啻于是个世纪大发现,可这发现一但公布出来,自己又会成为反对者的众矢之的。

陆炳林最终下了决心,他把追蜃人召集在了一起,宣布了一个看似折衷却本质更加决绝的方案。下一次全面考察的时间定在明年的四月份,这个时间段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气候条件相对稳定。而在近半年的时间里,陆炳林会带领大家回到北京,争取更多的经费,争取更多的给养,争取更多的人手,做好充足的准备。

再次返回时,考察车辆将增加一倍,考察队也将采取更稳妥的方式推进。间隔二十公里的两支车队齐头并进,始终保持一小时内可以相互援助的距离,每隔六十公里建立一个小型补给站,保证随时可以退回实验基地。

依托补给站,一路拖拽有线通讯设备,保证基地和两支队伍的联系。同时,科考再次开始前,所有人员在基地进行一个月的野外生存训练,学习生存技能,提高应变素质,确保队员体能。

当然,这是一次自愿的行动,有家有业太多牵挂的队员可以选择离开,或留在实验基地,但同样可以享受这次伟大探索带来的巨大荣光。

最终,九名队员离开了科考队,但随陆炳林返回北京后,依然不遗余力的帮助他找资金,凑设备,甚至是游说新鲜血液加入追蜃人的队伍。但陆炳林最想弄到的却是另外一样装备,一个他并没有向队员们说明用途的装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