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梁海生转一大圈,对故宫又有不同认识,中午一起在食堂щww{][lā}抬头在墙上看见一幅画,吃惊道:“北京人头盖骨?”
一张吻部突出的长脸略显粗糙,两道眉骨高高隆起,鼻梁扁平,眼眶深而宽阔,这就是老祖宗猿人的形象。
“头盖骨化石到底在哪里?自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化石不知所踪后,这个谜就一直在破解之中,但到现在都未能如愿。”
梁海生摇摇头:“1998年,包括有化石之父之称的贾兰坡院士在内,14名科学院资深院士发起的世纪末大寻找同样无果而终。”
“多年来基本持三种态度,一种认为化石还在世,另一种认为化石已经毁于战火,再一种就是对化石的去向态度模糊,认为无法推测。
“我之所以认为它还在世,就是化石包装得相当考究。”梁海生补充说道:“即使没有多少文化素养的人看到,也不会轻易将其扔掉或毁坏。根据古人类学家,也是最后一个见到化石的胡承志老人讲述,包括头盖骨在内的化石当时包整整6层,而且由内到外相当仔细,即使装到两个没有特殊标志的木箱里,相信就是当时一般的小鬼子发现也会上报的。”
“当然他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推测化石的去向,当时战争非常残酷,战事频繁,如果是金银珠宝书画,倒还可能保存下来,但对于几个死人骨头,难说日军有如此高的辨别能力。”
“化石当时应该放在协和医院地下室保险库,日军突然发动战争并占领医院,而化石根本没来得及运走,就在地下室将其毁掉。另外当时连协和医院的院长、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都被俘虏,连逃命都来不及,谁还能顾及化石?”
“争论几十年没有结果,1996年,有个老兵临死前,向有关部门传递消息,称化石埋在日坛公园的一棵松树下,这颗松树还做特殊记号。开始大家都不信,但确实找到了那棵松树。”
“当年探测组对埋藏区域进行两次高密度电法、面波、多道浅层地震法的探测,并很快得出结论,经过协商,最终与日坛公园管理处达成1996年6月日上午正式发掘的协议。”
“当时专家们对于挖掘非常低调,现场四周都用塑料布遮挡,因为感觉可能性不大,但还要找一找,所以没有对外声张。”
“一直挖到2米多深时,专家们仍未发现有任何埋藏物,更未见有动土现象。根据这一情况,专家们经过商议,再往下挖一段,结果都是细黄砂岩。随后再次扩大挖掘范围,仍未发现有埋藏物,现场专家由此判断,当时物探异常应是地表下大量灰白色钙质结核层引起的,所以决定停止发掘寻找。”
梁海生无奈道:“而据美国提供给的信息,化石很有可能在阿波丸号上。美国总统尼克松当年访华时,曾将美方认为的化石下落作为绝密礼物送给政府,称化石可能在沉船阿波丸号上。”
“据了解阿波丸号建造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艘远洋油轮。1945年月28日,已被军队征用,在新加坡装载从东南亚一带撤退的大批军官和要人。4月1日午夜时分,该船行至牛山岛以东海域,被正在该海域巡航的美军潜水舰袭击,分钟后迅速沉没。”
1977年曾对沉船进行过一次初步打捞,但由于当时潜水技术的限制,只发现了000吨锡锭和一些其他东西,并未找到头盖骨。
但是打捞人员却找到伪满洲国政要郑禹的家藏小官印和圆砚,由此推断,该船印证携带大量北方宝物的猜测,也成为阿波丸可能装载头盖骨的有力旁证。
沉没的除船上的2008个人,还有从东南亚搜刮的大笔金银财宝和大量物资,其中包括40吨黄金、12吨白金、40箱左右的珠宝和文物、000吨锡锭、000吨橡胶以及数千吨大米、大批工业钻石。
在正式打捞前,潜水队员轮番下水察看阿波丸号的情况,以方便联合工作组制定详细、具体的打捞方案。据说潜水员下水后发现,沉船深陷在海底淤泥里,断裂的船体被大量渔网缠绕覆盖,阻碍着打捞工作的顺利进行。
联合工作组的首要任务就是清除这些渔网,当时他们是通过水下爆破来进行清障的。“阿波丸”号的甲板被炸裂开来,船体上淤泥与附着物也随着爆炸而与船体分离。
之后潜水员便进行“揭盖”作业,他们将甲板切割开来,并在关键部位打孔,拴上粗大的钢缆,作业船上的浮吊接到他们传来的信号后,便将甲板连带着附着物从水下拉上来。
当沉船被揭盖后,就会露出里面装载的物资,“阿波丸”号沉船也不例外,当它被潜水员揭盖后,大量的每桶分别重220千克和200千克的白色和黄色橡胶以及杂物从它被揭盖的地方涌出船舱,漂到海面上。
当时就有人研究过,这些橡胶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价格达每千克1美元,想想当时我国的生活水平,只这批橡胶,就可算得上是一笔财富了,更不用说其他。不过对于阿波丸号上的物资,当时还是有人做了统计。据相关资料中记载,除橡胶,还有大量其他的战略物资。其中,联合工作组派潜水员从“阿波丸”号中打捞出了000吨锡、5.661吨云母、1285.5公斤铌钽、11公斤黄蜡,以及大批橡胶,他们还从一些私人物品中发现了一些金银首饰,但却没有发现美国人清单上所列的大批黄金、白金与钻石。至于为什么资料中记载有,而实际打捞时却没有大批黄金、白金与钻石,原因目前无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