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膳丞,专门操心御膳房具体事务,冬天的粥夏天的汤,春啃萝卜夏吃姜,这是厨房中最下级的一名小官。
但尚食局的一名直长,则是一步跨到了管人的位置上来了。
常言道管人的才算官,只要管了人就有人巴结,那个高高在上的感觉是很美妙。不过高峻此时的感觉,就好像汉献帝遇到了曹操,让人掐住了命门。
自出道以来,这才算不爽到家了。
高岐的任职绝对与高峥三哥不同,这是他五叔——黔州刺史大人发了话才实现的。如果这件事上真正有谁感到满意的话,高审行也算一个。
而高审行显然还有更高的目标,他会不会从高岐如愿以偿的事情上,得到什么另外的启发?
尚书令强忍着不再唉声叹气,但脸色很难看,这日子没法儿过了。
以往不论遇到再大的困难,高峻总能从千丝万缕的乱象中一把捉住线头,再一点点地将事情理清,但这一次显然不大好办了。
这比丽容的事更不好办,高峻被丽容逼急了还可使个横的,但高审行显然占据了更大的主动,让高峻发不出力来。
今天永宁坊的晚饭开得晚,饭摆上来的时候,高峻重又坐下来吃,看来在兴禄坊一点没吃进去。
柳玉如问,“明天怎么办才好,要是有人再提什么中庶子,你怎么说?”
高峻咬咬牙道,“事再难办,三十六计中还有个上上之计,我惹不起躲得起!明日我腰疼,看谁能把我如何!谁想做中庶子总得征询一下我的意见,我就不露面。”
此时,柳玉如等人有些哭笑不得,也有些心疼。看来一时之间,遇事总有些办法的尚书令,今天也计穷了。
她们拿出新罗的来信塞到高峻的怀里道,“看你挺可怜的,就给你个高兴一些的消息看。”
高峻一看拆开的信,知道都让人看过了,他没有心思,信也不看、往桌上一丢,“我不看了,你们谁看了就略略讲一讲。”
李婉清不无醋意地说,“女王怀了王子了!我看你还是不要闹心了,再不济的话,我们将来还有个新罗可去,金善德还能不认我这个六姊姊?”
尚书令再叹气道,“凡事让着他,就怕他不知适可而止,不让着的话又怕他把什么都抖落出来,那我可至少有个欺君之罪。”
他看了看几位夫人,说道,“也许有一天,我要带你们去逃亡了!”没人认为他是在开玩笑,因为他此时说得郑重其事。
永宁坊,全长安城最为显赫的府第,她们都已经住习惯了。
柳玉如认真且低声地说,“峻,不要怕什么,我们又不是头一次离开永宁坊……顶多像婉清说的、我们坐船去新罗。大不了我让了老大的位置,金莲让了老二的名份,就什么都有了。”
高峻看柳玉如一本正经地说出这番话来,不明白怎么又加上了谢金莲。
柳玉如道,“金善德与婉清亲如姐妹,二人长得也像,到时候讲不了,就让婉清做你二夫人吧。”
李婉清气极败坏,哭笑不得地反驳,总算府中有了些高兴的气氛。
这些夫人们都说,就算哪一天不得不离开这里,那也没什么,就不信天下之大没我们的容身之地。高审行有点老子的样子、便将就着过下去,逼急了走人,府中人人都会骑马,还能难死谁。
高峻很欣慰她们这么说,最后道,“刺史大人最好两边将就些,不然,老子一生气,便带你们去新罗称王,让你们都弄个王妃当当!当然了,老大就是老大,老十仍是老十,名份一点不能变的。”
……
第二天,鹞国公腰疼不朝。
黔州刺史高审行接了内侍省的传唤,今天也到了。他早早地去候朝,所有与他见面的大臣均极为热情地上前寒暄,连太子李治现身后也第一眼看到他,问他身体,和黔州这一年的政务。
高审行是京官出身,应对极为妥贴,没有一丁点露怯的地方,在神色中也渐渐浮现出器宇轩昂的成分。
李治暗道,他就真要比刘洎更像中庶子,别的不讲,刘洎还时而显露急赤白脸的样子,与谁争论个事情恨不得咬谁一口。
不过李治深知尚书令在起用黔州刺史一事中的明确态度,他想了几想,几次话到嘴边,也没提“中庶子”的茬儿。
不过李治想将今天的所见与皇帝说一说,看他什么态度。
李治早看到了,鹞国公高峻今天未到,又报了腰疼,太子知道高峻多半是因为黔州刺史在场才回避了。
夫人多了真没什么好处,美貌夫人多了就尤其如此,简直就是欲壑难填欲罢不能。鹞国公的腰疼病,看来是常有的事了。
李治只是责成吏部,要如实考察黔州刺史任期内的政绩、政声,尽快拿出下一步的意见来,就把这件事放下了。
他想,尚书令不能久不上朝,那就只能拖一天算一天。
高审行期待着,朝中大臣们有哪个人冒出来一句“中庶子”,那么此事便能开个头,无论如何也能开议了。
但无论是赵国公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还是别的什么人,居然一个人也没再提此事,黔州刺史有些失望,感觉着聚一次朝,怎么连一点大事也不议呢?反倒不如在黔州的议事像模像样些。
接下来,李治提到了安西都护府的龟兹大捷,说马上就要进入贞观二十三年了,万象更新,有功的奖赏也要尽快落实下去。
高审行这才睽见了政坛上、决定一个臣子荣辱的时刻。
因为安西都护府新纳入了瑶池都督府进去,管的事多了、地面也大了,又有剿灭龟兹大捷,升为上都护府,上都护郭孝恪由从三品升至正三品,授金紫光禄大夫,配金印紫绶。
而丝路都监、安西都护府长史郭待诏,果然不出李士勣所料再升一阶,升到了从三品,大都护府副都护。
阿史那社尔,正四品上阶,替代郭待诏成为了都护府长史,与西州都督高岷同阶了。
转眼间,西部的三位大员就功成名就了,高峻不到朝,丝毫也没影响到他乐见的人高升。
郭孝恪以正三品的品阶,随时可入中枢做个尚书,做个正卿都有些矮了。
高审行怀着敬畏之心从朝堂上下来,回府。对别人来说升个职是极为容易之事,而自己不知还要盼上多久。
臣子只要一进入三品阶,便可等同于中大夫衔,视为皇帝近臣。那么皇帝陛下随时都可以召见问事,面君的机会无疑比正四品大得多。可以这么说,由四品跨进三品行列,与鲤鱼跃龙门很有的一比。
但此时,他似乎不能将自己的停滞不前怪到高峻的身上。
正常来说,身为一位父亲,儿子处在首位宰相的位置上,真的不该过于考虑自己的位置,为着避嫌,反而更该远离中枢。
黔州刺史有些沮丧地想到了这些,感觉自己不能从刺史之位再升一步,真是受了什么符咒,是被谁影响了。
他隐约地有点羡慕郭孝恪父子,人家一点顾虑都不会有,都升到了三品。
在议论郭孝恪父子之功时,那些大臣们各抒已见、争先恐后,全部都是褒奖之辞,而高审行似乎让人挂起来了,并没有他期待中的热烈情形。
这种情况之下,他在长安再过多的露面,就有些像个孩子,咬着手指头看着碟子里的甜糕,只等着大人发话给一块了。
回到兴禄坊时,西州的来信也追到了长安,这是崔颖写来的。
在高审行从黔州起程不久,信就到了黔州,随后被刺史府的官员派人、马不停蹄地紧跟着送到长安来了。
崔颖在回信中说,她在西州住得很习惯,不打算再动了。而且西州女儿们有一大摊子的产业,没有个人打理也不成。甜甜和舍鸡还小呢,大冬天的不便长途跋涉。
高审行知道,这都是她的借口,根本就是不想回黔州去。
高审行在给崔颖的信中,满怀深情地历数两个人在一起的美妙回忆,让她知道她在自己心幕中的地位无人能比。而且,高审行还说过,只要她能回来,那无所谓侧室不侧室——再说,刺史从来没有考虑过让谁来替代她。
官场不如意,连情场也是这么个局面,高审行苦恼,又不能表现出急躁,因而失了分寸、让人睽见到这些。
他有心借着这个机会亲去黔州一趟,好言劝说一下这个一根筋的女人。
就算是崔颖与自己有气,但毕竟两人之间还有个女儿崔嫣在呢,她何必叫起真来没完呢?
而且,无论是青若英还是刘青萍、当然还有吕氏,所有能与崔颖争夺名份的女人都让他踢开了,崔颖没有理由再坚持下去。
只要她肯回来,高审行决心天天跪在她面前都成,这个任何时候都摆得上台面的女子,真值得刺史这么做。
那高审行就有很宽松的机会,让心知肚明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鹞国公知道一下,两人之间并非一点关系没有。
但此时长安这里事情还不见眉目,高审行担心,万一有什么好消息而自己不在这里,那总有不妥,做事可不能这样没把握。
再说,如果下一年要迁职的话,崔颖是不必再到黔州去的。就这么,高审行忍住了西行的冲动,在兴禄坊住了下来。
……
癸卯日,闰腊月二十九,年味已经足得不能再足了。
高审行听说,皇帝陛下已从温泉宫回到长安,明天将会接受百官朝贺,而且有例行的三日赐酺。
那么,长安的官员们就会有个合理、合法的借口相互走动,喝喝酒、沟通一下关系,高审行在府中兄弟们回来后提议:今年的年要两府合办,就图个热闹。
老大高履行说,“这是个好主意,过了明日,六弟夫妇也可回来,那么我们兄弟六个就聚齐了,这是多年也没有过的事。”
高审行的这个主意也得到了府中女眷们的拥护,到时候柳玉如她们一到,这个年就热闹多了。
高峻在永宁坊一接到这个消息,就猜到黔州刺史是想借着赐酺的机会,再运作一下中庶子的事。
两府合办……到时候只有永宁坊去兴禄坊的份,那么本该到尚书令府走动的大小官员,只好也到兴禄坊去了。
去看高审行刺史钓鱼——不对,是钓“中庶子”。
二十九这天,将永宁坊过年的筹备任务与高白吩咐下去,柳玉如与府中所有的姐妹一起去了一趟大慈恩寺。
到兴禄坊过年的消息她们都听说了,这样的话,三十这天人们都得在兴禄坊团聚,就没时间到这里来了。
青若英和刘青萍被高白一下子、便在黔州北面四十来里的一座偏僻的小尼姑庵里找到、再护送到长安来,这简直像做梦一样。
大慈恩寺环境好得不要不要的,青若英第二次在这里见到柳玉如,娘两个拉了手,她对柳玉如说,“你们大可不必这样在意我了,已经做得很好。”
既然与高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子,青若英还能有什么奢望呢。
柳玉如说,“母亲,这不同,我们不是看什么刺史,但阁老到离世也是我们的祖父,他认可的人我们永远都心近的。”
刘青萍也随着青若英过来了,她没脸回娘家去。
但对于母亲的担心溢于言表,说起都濡县时眼圈儿发红。柳玉如说,“大不了让高白再去一趟黔州,把刘夫人也接到这里来,你们多个人说话。”
……
大年三十,皇帝陛下升朝,接受百官朝贺。
高审行以外官入见,在东厢的后排,他与另外几位地方上的刺史一样,也轮到了一只又高又陡的凳子,人只能靠在上面,离远了看就像是站着。
整个庆典仪式过程中,高审行留意到,只有太子李治往他的这个方向看了两眼,他用眼神迎上去回应太子,发现两下里离着这么远,太子的目光也是意向不明的。
而皇帝陛下一次也没有看过来。
今日照例不议事,在出殿时,黜州刺史走着,又有不少的官员们边走、边靠上来问候,有的是故作刚刚得知刺史回京的消息,拍着脑门连声道,“看本官这些天忙得,都没到府上去拜望。”
高审行知道,他们能有这样的表示,多半是由于尚书令和鹞国公高峻。但兵部侍郎李士勣最后的话才是高审行最想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