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道教的初创、发展、正一道教

作品:金玉仙缘|作者:弘烽|分类:玄幻修真|更新:2024-03-08 04:02:13|下载:金玉仙缘TXT下载
听书 - 金玉仙缘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一、张道陵初创道教

东汉汉明帝年间,张道陵初创道教,从此,中华大地上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就诞生了。

张道陵(公元34年—156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入太学,通达五经(有传说他还精通医道),汉明帝时,当过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来听说蜀地人易教化,便入鹤鸣山修道,著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早期道教。凡入道者要交米五斗,故又称“五斗米道”

张道陵创立道教之时,因为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比道教的创立早了七十多年(有一说是早了一百多年),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张道陵就抬出老子做为教祖,并尊之为太上老君。《道德经》从此也成了道教之中最主要的经典。张道陵抬出老子做为教祖,是有所考虑的,如果张道陵自命为祖师的话,在与佛教的抗衡之中,则会处于劣势,名气不够大,辈份也会比释迦牟尼低很多,为了抬高道教的身价,张道陵用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做法,抬出了一位古代圣贤做为教门祖师。就选中了老子,第一、老子的名气非常大,是道家创始人,修养高,儒家的创始人孔圣人也曾向老子请教礼法。并且事后还极端佩服。第二、老子的辈份也大,与释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在论资排辈上,决不会输与佛祖如来。第三、老子传记中的含糊说法,他的高寿,他的西行,他的不知所终。都是穿凿附会,发挥想像力的极好材料。第四、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和养生之道,这种道家理论和宗旨,会成为道教信徒们极好的精神装饰。第五、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尤其是“道”的观念,与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徒们利用和解释起来,也十分得心应手。而且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他的一书《庄子》里则进一步发挥了道,他在书里大谈一些传说人物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位列星宿。这些都给张道陵创立道教带来现成的理论基础。张道陵选中老子做为教庭宗师,是有其客观和内在原因的。

初期的道教尊崇的神明是不多的。太上老君以外,还有两个弟子,一位是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另一位则是请老子著书的函谷关关令尹喜,被奉为无上真人。除此之外,还尊崇三官,这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太上老君是至尊无上、的最高神明。而天官、地官、水官是宗教在原始阶段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这三官的功能是为人赐福、赦罪、解厄。也称三元大帝。早期的道教教人悔过奉道,以用符水咒法治病为传道手段,《三国志;张鲁传》记载了道教为病人的请祷之法:

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

百姓对张道陵敬若神明,争相事之,拜他为师的人成千上万,张道陵遂建二十四治(道教组织),立祭酒(道教教职)以领道民。

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详细地述说了关于张道陵的传说:

话说张天师的始祖,讳道陵,字辅汉,沛国人氏,乃是张子房第八世孙。汉光武皇帝建武十年降生。其母梦见北斗第七星从天坠下,化为一人,身长丈余,手中托一九仙药,如鸡卵大,香气袭人。其母取而吞之,醒来便觉满腹火热,异香满室,经月不散,从此怀孕。到十月满足,忽然夜半屋中光明如昼,遂生道陵。七岁时,便能解说《道德经》,及河图谶纬之书,无不通晓。年十六,博通五经。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项绿睛,隆准方颐,伏犀赁顶;垂手过膝,龙蹲虎步,望之使人可畏。举贤良方正,入太学。一旦,喟然叹曰:“流光如电,百年瞬息耳;纵位极人臣,何益于年命之数乎?”遂专心修炼,欲求长生不死之术。同学有一人,姓王,名长,闻道陵之言,深以为然,即拜道陵为师。愿相随名山访道。行至豫章郡,遇一绣衣童子。问曰:“日暮道远,二公将何之?”道陵大惊,知其非常人,乃自述访道之急。童子曰:“世人论道,皆如捕风捉影,必得‘黄帝九鼎丹法’,修炼成就,方可升天。”于是师徒二人,拜求指示。童子口授二语,道是:左龙并右虎,其中有天府。说罢,忽然不见。道陵记此二语,但未解其意。

一日,行至龙虎山中,不觉心动,谓王长曰:“左龙右虎,莫非此地乎?‘府’者,藏也,或有秘书藏于此地。”乃登其绝顶,见一石洞,名曰壁鲁洞。洞中或明或暗,委曲异常。走到尽处,有生成石门两扇。道陵想道:“此必神仙之府。”乃与弟子王长端坐石门之外。凡七日,忽然石门洞开,其中石桌、石凳惧备;桌上无物,只有文书一卷。取而观之,题曰《黄帝九鼎太清丹经》。道陵举手加额,叫声:“惭愧”。师徒二人,欢喜无限!取出丹经,昼夜观览,具知其法。但修炼合用药物、炉火之费甚广,无从措办。道陵先年曾学得有治病符水,闻得蜀中风俗醇厚,乃同王长入蜀,结庐于鹤鸣山中;自称真人,专用符水救人疾病。投之辄验,来者渐广,又多有人拜于门下,求为弟子,学他符水之法。

真人见人心信服,乃立为条例:所居门前有水池,凡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为不善之事,不许隐瞒;真人自书忏文,投池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再犯,若复犯,身当即死。设誓毕,方以符水饮之。病愈后,出米五斗为谢。弟子辈分路行法,所得米绢数目,悉开报于神明,一毫不敢私用。由是百姓有小疾病,便以为神明谴责,自来首过。病愈后,皆羞惭改行,不敢为非。

张道陵初创的道教就是以劝人行善,为人治病,降妖除魔的形式来招揽信徒的。但是由于道教初创时期,就面临着先期传入中土的佛教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佛教争夺信徒斗争,道教的神祇系统也逐渐庞大,从最初的几个神仙发展到后来的多如牛毛,数不胜数。经典也从过去的几本小册子,发展到案牍如山,汗牛充栋的地步。张道陵也被信徒们拥戴为“天师”,并且其后人世代承袭“天师”称号,历代嗣位的天师也就理所当然的道教领袖。晋朝初年,张道陵的第四代孙张盛天师将传道中心由蜀中鹤鸣山,迁还至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上清宫。如今,道教的天师已传到六十四代。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于1949年建国前夕,随着国民党的溃退,碾转去了台湾,于1969年12月在台北羽化。其堂侄张源先接任为第六十四代天师。

二、道教和佛教的斗争

道教创立时,就面临着一个对手,佛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比道教的创立早了七十多年(有一说是早了一百多年),为了争夺信徒,两教各吹嘘其教神通无比,相互斗争。

佛道两教的斗争,颇具中国特色。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一些宗教信徒,抱着同一本宗教圣典,但因为地域、人文环境、理解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歧义,从而形成了很多教派,这些教派的斗争方式,很多都是打打杀杀,残酷的流血冲突。但是,佛道两教,尽管抱着的不是同一本宗教圣典,其争夺信徒的斗争方式很多都是以和平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争夺信徒的斗争的方式一般有这几种形式:

第一、树立崇拜偶像。初期的道教和佛教供奉的神明并不是很多,但在佛道两教争夺信徒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完善,所以,佛道两教的神仙是越来越多,可以说多得是不可胜数。本人会在以后写出《神、仙、神仙、造神运动》专文来论述,这里就不多说。

第二、建寺盖庙行动。建国前,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寺、庵、庙、观无数,而且还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大体上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在数量上是不相上下的,这也说明,佛道两教千百年来,争夺信徒的斗争,都是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

第三、阐明教义,编写经书。由于这项活动的开展,使佛道两教在历史沿革的过程中,聚集起了大量的宗教理论家,就是所为的高僧、高道,而这些高僧、高道后来大都成了两教的神祇。而且佛道两教的宗教理论家们,在阐明教义,编写经书的活动中大量的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互相借鉴或模仿。不仅如此,连神仙也拉来互为通用。所以,佛道两教的经典当中,经常有似曾相识的地方。而且佛道两教的经典也都从过去的几本小册子,发展到案牍如山,汗牛充栋的地步。道教的宗教理论家编出的影响比较大的经书,就是《老子化胡经》,这本《老子化胡经》,把佛祖如来硬说成是老子的弟子,因而在中国古代的宗教界、文化界、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此也就有了天下“三教出一门”理论。并行成了共识。本人会在以后写出专文《天下“三教出一门”之说》,将详说“三教出一门”。当然,也有一些经典编得也是漏洞百出,矛盾重重。不能服众,所以也得不到大众的认可。有些经典甚至于仅限于某些门派,影响力极小,有的影响力甚至为零。所以,若有兴趣喜欢阅读宗教典籍的朋友,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才不会产生谬误。切不可看到某一本典籍或书里说什么,就认为是什么,这种主观的认知方式是不可取的。

第四、斗法。大家都不会陌生,就跟现在的大学生辩论会的形式相似。但内容不同。这种斗法会,常常有官府或士绅组织主办,也有佛道两家自行协商主办,在民间影响很大。明清小说多有描述,《西游记》第四十五回至第四十七回里,就是活脱脱的僧、道斗法的写照,只是这里的道士是妖怪。虽然对道教多有贬谤,但描写得很精彩。

三、道教的修行方式

道教经过长期的发展,除了研习经典以外,其修行方式,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符箓。主要是用来镇宅避邪,驱魔降妖,呼风唤雨(至于能不能呼来风,唤来雨,天知道)。

第二、内丹术。也称“调息法”,现在也称道教气功,在《庄子》一书里,已经有不少气功、静功的记载。从现在医学观点来看,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健身方法。

第三、丹鼎术。张道陵初创道教时,炼制大量草药,制成丸剂,主要是以为人祛病健身的一个手段。后来道教门徒发展成为“丹鼎术”,古人叫“抟汞炼铅”。用这些东西,当然还用其他一些“仙药”做配料,制成“仙丹”,而且功效也不仅限于“祛病健身”,而是宣扬人吃了能“白日飞升,成仙得道”。现代医学证明,食物中若含有少量汞铅这些东西,人吃了也是不得了的事情。用这些东西炼成的“仙丹”,人吃了了后果可想而知。可以说吃了“仙丹”,白日飞升的人没有,死于非命的却不少。历史上屡有记载。

第四、玉房术。也被称做做“阴阳双xiu”、“捉坎填离”、“纳阳采阴”等等。有的教派也把“玉房术”纳入“丹鼎术”系列中。就是通过男女性交做为修行手段。研究一些诸如“九浅一深”、“三浅一深”、“含精不吐”等性交技巧,这里就不详述。这种修行之术限于一些没有“色戒”的道教教派。其知名度很高。但是,因为有悖与我国的民俗传统,争议也是不少的。明朝作家凌濛初的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甄监生浪吞秘药春花婢误泄风情》就讽刺了山东曹州的一个甄监生信奉神仙之术,服食春药后和一个新买的丫头春花,深夜坐在禅椅上性交。最后,没有解药,脱阳而死的故事。

四、正一教

道教在历史沿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宗教理论家,并产生了许多门派,但这些门派实际上都脱不出原始道教的窠臼,所以,不能自成体系。也威胁不到世代沿袭“天师”之职的张氏道教在全国的领袖地位,但是,道教在基本教义上的缺陷,也成了道教兴盛的瓶颈。和佛教相比,道教在基本教义上的缺陷就更为明显。因为佛教宣称的是精神不死,因果轮回。所以劝人多做善事,修桥补路。与人方便。苦修今生,普渡来世。劝人今生忍受苦难,来世成人成佛。让人容易得到心灵的慰籍,修行方式也简单易懂。所以在民众中能引起很大的回应。而道教宣传的是白日飞升,成仙得道。其实上是种追求,而这种追求就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十分奢侈的。其修行方式“符箓”(做“符箓”是要摆供桌的)、丹鼎术、玉房术,都是一些很昂贵的消费。所以,道教长期以来,只在统治阶层,富商绅士阶层,受到追捧。一直是贵族宗教。民众基础一直很差。金元时期,“全真道教”做为一个后起之秀,彻底打破了这种发展的瓶颈。在信徒、声势上已势如破竹,如日中天。远远超过了张氏道教,张氏道教的影响空间被挤压并萎缩。有道教开山之称的张氏道教从此就沦为道教的一个流派“正一教”。当然,张道陵创立的道教毕竟年代久远,历史悠长,有固定的受众和信徒。张氏后人还世袭“天师”之职。所以,为了和全真教有所区别,张氏道教就称为“正一教”,张氏道教称为“正一教”,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张氏道教典籍里有个《正一经》;另一种说法是为了以示和“全真教”的区别,取名“正一教”是表示该教是正宗、一脉单传的宗教。也有将两种说法合用的。关于“全真教”,本人将会在以后写出专文《全真道教的兴起》来论述。

道教做为一个宗教,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荒诞、怪异之处。但是道教是主生的。它的主旨就是希望人人活得轻松自在,健康长寿。是以人为本的。所以,道教的一些理念,也有很多的积极意义。道教尊奉的人物,如老子、张道陵、丘处机等等,都是一些伟大的人物,他们或有睿智的思想;或有聪慧的哲理;或有济世救民的良苦用心。在性格上,他们更是有博大的胸怀,超然物外的情愫,篾视权贵金钱的洒脱,追求淡泊的清雅,心灵宁静的飘逸。在处世上,他们的一生都是一贫如洗,漂泊四方,无私无畏。乐善好施。扶弱济贫,救苦救难。他们受到后人的敬仰,不仅是宗教的力量,更是他们人格魅力的体现。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