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十七章 老王

作品:大汉将门|作者:青牛道人|分类:历史架空|更新:2024-03-03 07:53:27|下载:大汉将门TXT下载
听书 - 大汉将门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人家主动登门来感谢,李广当然得热情接待。陪着这一群人,没营养的话说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也得到了一些。比如李广就知道了王延年是个足迹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商人。南越、蜀地、齐地、辽东,鲜少有他未踏足的。行商多年混得这么凄惨,那是因为行商有风险,老王前年在西南行商的时候翻过船,多年积攒起来的家底儿差不多都赔空了。

听着王延年谈论天下诸处风土人情,李广三兄弟听得也是滋滋有味。半晌,李广若有所思的道:“王公足迹遍海内,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种唤作甘蔗的植物?”

王延年摇了摇头,表示没听说过。李广心想不会吧,这都没有?于是又不死心的把甘蔗给仔细描述了一遍。这下王延年就明白过来了,他笑道:“恩公所言,乃是南方所出之诸柘。其茎如竹,剥皮而食,浆汁香甜。”

李广也不明白这甘蔗为啥要叫诸柘,听了王延年所说,便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此物。不知王公可能为我购些种子来?”

王延年正恨自己不能报答李广,听得李广有事相求,当下大喜,忙站了起来,把胸脯拍得砰砰响:“恩公尽管放宽心,王某两月之内,必将此物献于恩公案前!”

李广谢过了王延年,又与诸人说了几句话,这才送他们离开。这群人中,除了王延年是个老江湖,其他人都是陇西郡的土著。那个妇人,也没有给李广带来什么隐藏任务。和其他人一起,战战兢兢、感激不尽的向李广兄弟道谢个不停,完了就随众人一起走了。

李广为什么忽然要问王延年甘庶?

那是因为他有了上造的爵位,名下会有200亩地。这200亩地,将会是他的试验田。他家不缺这200亩地,但若是他和他父亲李尚说,家里的地不种粮食了,改种甘蔗。李尚只怕又要气得暴跳如雷了。

这会的地主阶级和小官僚们,目光只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压根就不会主动去求变种植什么经济植物。除非,你做出了成绩来了,事实摆在了那里,然后他们才会去跟风。

李广想种甘蔗,那是因为他想插手制糖业。做生意最简单粗暴的,其实还是开矿。今上的宠臣邓通,就是因为今上把无数铜矿赐给了他,让他铸钱。于是邓通赚得盆满钵满,短短数年成为天下有数的富豪。

李广家里没矿,也没这种上层关系。而且开矿这个行业,也兴盛不到多久。等到几十年后,汉武大帝上台,矿山收回、盐铁官营,全国大大小小的商人顿时死了一大半。当然,最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李广本来就没打算花多少精力在经商上。

他想插手制糖业,根本原因还是想在看到成效之后,把这法子献给朝廷。没办法啊,他想推动汉匈战争的提前爆发,自然就得给汉家朝廷开挂。不然难道要等今上、后来的汉景帝两朝几十年积累的家底够了,再开打?那会他都已经四十多了。出名要趁早,早点打完早点退休享福。重来一次,难道还要六十多了还披挂上阵不成。

所以之前的马镫、马蹄铁,包括现在所想到的甘蔗种植,都是他自己所知道的,也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实现的。再多,他也不懂了。

什么炸药、水泥、钢铁、玻璃等等,他知道个大概,但要他说出完整的制造工艺、生产技术,那就是两眼一摸黑了。当然,以后有空闲了,在大方向上指点、探讨下,然后引导工匠们去往那个方向钻研,这还是可以的。其他的,就别多想了。

送走了王延年,李蔡就问李广:“大兄,那诸柘真如王延年所说,甘甜多汁?”

李广点了点头,道:“是的,此物可生吃,可榨汁,亦可熬糖。为兄向那王延年求了来,打算种在自己的地里。”

汉朝这会的糖,多是麦芽糖和饴糖、蜜糖。固体糖也有,但后世的红糖、白糖这会还没影子呢。李广想生产的,就是红糖和白糖。这种垄断性的大杀器一出来,其敛财的速度可想而知。

到时自己先赚点钱,再把这法子献给朝廷。那皇家园林,山林水泽荒地无数,太仆寺和少府两大部门奴仆成群,举国体制下,甘蔗园可以一夜之间冒出来无数。钱是男人胆,有了雄厚的财力,今上和未来的汉景帝,就没必要再对匈奴人忍声吞气了吧?

不然自己就是一心要上阵杀敌,也捞不着机会啊。历史上的李广,不就被死死的按住了么。二十余年,七任边郡太守。大好青春年华,就这样浪费了。到了汉武帝手里时,他就已经不可避免的落伍了。最后落得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好不凄凉。

李蔡一听说可以熬糖,就道:“到时大兄把种苗分我些,我与宣弟也一道种了。”李广的两大铁杆,现在不管李广做什么,都打算紧紧追随了。

李广点了点头,应允了下来。此时他们还不能离开,因为平襄县的文书要发去成纪和狄道。核实身份、落实奖励政策都需要时间。

期间,平襄县长也露了一面,本来这种事情,他这种百里侯才不用理会。只是李广三兄弟是陇西李氏的子弟,又是成纪令李尚的子侄。地头蛇和同僚的因素都占了,他装作不知道,这也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就干脆设了个家宴,把三兄弟给请到了家里吃了顿饭,好好的勉励了一番。

后来,雀山亭亭长和遇难亭卒、旅人的家属也过来了,办完了丧事,特意过来感谢李广兄弟给他们亲人报了仇。钱财礼物也是带了一大堆。李广得了官府最大的甜头,又如何再要这些遇难者家属的好处。真个来者不拒,只怕就要传出他贪得无厌的名声来了。这个世界,和后世一样,人心总是复杂的。羡慕嫉妒恨的有,损人不利己的也有。不持身严谨,爱惜羽毛,指不定就要被人背后捅刀子。

所以李广千万般推脱,贵重诸物皆不取,最后没法子了就只取了一两样价值最低、市面上的大众货来安众人之心。又对诸人道:“路遇不平,自当拨刀相助。更何况我兄弟三人乃陇西子弟,自幼习武,保护乡党,理所应当。尔等不用如此。此番尔等家中逢此厄难,还望多多节哀。”

这话传出去之后,百姓闻了,人人夸李广兄弟仗义豪气。李广这话说得确实漂亮,尤其是把自己的立场表明,说自己也是陇西子弟,这就和大伙儿站在一块了。后来拒绝众人的钱财,更是竖立了李广兄弟皆贤的形象。

做了好事,姿态也摆得端正,自然就会被百姓们在情感上所接受,然后,口口相传。这个年代,个人的品牌形象,就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

后来,李广三兄弟再上街,每到一处,就会被百姓们所围起来,更有许多少女,送上自己的香囊、香帕。而百姓们又总有爱凑热闹的天性。本来不知道发生了何事,远远一看,那里人挤人,于是也就好奇的跟着去了。搞得李广兄弟三个一出来,没过多久就是观者如墙。大家还热情得很,一个个呼朋唤友的喊着:“这就是杀贼如杀狗的李家小郎君!快来看!”

李广兄弟三个,不得不保持着笑容,慢慢的在街上移动。到最后,脸上的肌肉都笑僵硬了。这日,好不容易逃出重围,李广叹道:“这里不能待了,百姓们太热情了。”他总算明白,史书上说看杀卫玠,是个什么情况了。幸好他身体强壮如虎,幸好百姓们还不知道要签名,不然他也受不住。

当初县丞一语成谶。他们真的出名了。不仅是这平襄县。随着事件的发酵,首先是狄道、成纪两县最先知道。因为平襄县的公文已经通过邮传系统发出去了。

李尚得知自家儿子和两个侄儿在雀山境内大发神威,一举擒杀盗贼十三人,不禁大喜:“此真吾李家子也!”

儿子和侄子有出息,在平襄县扬名立万,他比谁都高兴。当日晚上,就在家中设宴,请县丞、县尉一道至家中赴宴。县丞和县尉自然知道是因为什么事,县中出了个名人,那也是他们的政绩。自然是乐呵呵的欣然赴宴。只有李母知道后,在卧室中不知道担了多少心,自己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

狄道那边得到信后,更是欢喜得不得了。言家中出了千里驹。祖先之灵保佑,李氏复兴可期了。

慢慢的,又随着商旅、行人,李广三兄弟的事迹,又传至陇西诸县,再从陇西,传入关中。当然,这其中有没有李家人在插手搞宣传工作,这就不得而知了。

在平襄县的爵位确认书颁发下来后,李广三兄弟,终于踏上了归途。告别了县长等人,取道回狄道去了。这会,已经是六月初一了。

而在此时的长安城,也发生了一件事。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