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盟军诺曼底行动的脉络逐渐清晰。渐渐的,李广意识到--诺曼底行动和历史上有巨大的不同。
六月六日当天,盟军在登陆行动中就伤亡超过四万,其中阵亡一万余。而历史上,盟军阵亡只是大约两千人。只是由于后世美英等国的宣传,李广认为登陆战很残酷,这才认为盟军的伤亡数字基本合理。
难道是李广在四三年年底时命令海唐水上飞机母舰偷袭诺曼底引起的变化吗?
不是的。海唐水上飞机对诺曼底的偷袭其实并未引起德军将领隆美尔的多少重视。隆美尔一如历史,被盟军的种种假动作迷糊,重点防御力量仍然放在加莱方向,而不是诺曼底。在盟军登陆的当日,更是回家陪老婆过生日去了,疏忽大意可见一斑。
从这一点来说,隆美尔实在难称名将。虽说名将并不是说从未打过败仗,但是败仗和败仗的意义不同。在这种事关国家命运的战役中出现判断错误,绝对是不可原谅的,无论有多少理由。
盟军伤亡的变化来自德军在诺曼底的部署。本来历史上,德国由于重炮缺乏,在诺曼底防线上仅仅每十公里配属十门反坦克炮,一门重炮。
但是在德军控制了波罗的海之后,俘虏了大批的苏联波罗的海战舰。不过,俘虏的战舰都是在海底--苏军败退时间炸毁了所有战舰。德军经过长时间的打捞,战舰虽没有修复多少。但是舰炮却缴获了数千门。其中口径在五英寸以上的足足两百多门。
而这两百多门全被德军用来加强大西洋壁垒,诺曼底因此也分到了十余门重炮。而就是这数量不多的重炮,在阻击盟军登陆的行动中起到了极大的杀伤作用。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一共五个进攻滩头。
其中战斗最激烈的奥马哈海滩。
另一个时空德军在奥马哈海滩并没有部署一门重炮,只是搞了四根电线杆吓唬盟军。而在这场战斗中,四根电线杆变成了四门203毫米舰炮。四门203舰炮是什么概念?独抗一艘战列舰都问题不大的。
仅仅这四门舰炮当天就击沉盟军三艘驱逐舰,一艘巡洋舰,并且击伤盟军六艘其他战舰,其中一艘是英军战列舰。舰炮不能同岸炮对抗这一条战争法则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至于四门重炮对登陆步兵的杀伤,更是惨烈。
盟军的伤亡在当日几乎有九成都是在奥马哈海滩。海水被美军鲜血染红,惨烈无比。
幸亏盟军登陆的其他四个滩头没有如此大口径的岸炮,要不然说不定盟军登陆失败都有可能。
盟军对奥马哈海滩的夺取。与历史上完全不同。事实上这个海滩不是被正面占领的,而是在三天之后,被盟军迂回部队从后方夺取的。
随着登陆战的深入,盟军的进展开始艰难。李广并不清楚盟军在历史上的进攻步伐。但是当战役进行到七月时。盟军仍然大军被困在诺曼底周围不到两百平方公里的区域。仅仅凭这一点,以他的军事眼光判断,盟军的进攻肯定不如历史上那般顺利。
海唐参谋部也分析了几条原因,站在李广的角度对于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行动,也挑出了一堆错误。当然了,李广所挑剔的错误,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首先一点,李广认为盟军在登陆前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力度不足。半年的弹药投放量虽然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万吨,但是对德国工业能力的损害仍然不够。
李广在腹诽盟军。其实他也有责任的。几个月前,李广曾经为麦克阿瑟推荐了一名美军将领-李梅。
这个李梅乃是李广记忆中所知的一位美军将领。能记住这个人,不是因为其职务多高,而是他有一个最著名的记录--杀日本人最多的记录。
美军对日本平民的杀伤最多的,不是原子弹,而是李梅对日本的战略轰炸,火烧东京,火烧日本。可以说,死在李梅手中的日本平民,过百万。
战后,日本对这个李梅恨之入骨,称之为“鬼畜李梅”。而正是这个鬼畜李梅,真正的打掉了日本的魂魄,鬼子这种动物,欺弱怕强,后来竟有一帮子投降军官们给李梅送了个大大的奖章。
李广向麦克阿瑟推荐李梅,并无多少私心,毕竟李广根本不认识这个李梅。甚至不知道他当时是什么职务。而是因为自从美军陆航司令阿诺德上将回本土之后(在争取当空军司令呢),美军的战略轰炸缺乏有力的指挥官。
当李广真正的看到李梅的履历,才知道这位真的是个牛人。李梅不是科班出身的美国将军,而是一步步从基层打出来的将军。他驾驶轰炸机,干掉过五架德军战斗机,这种经历在盟军中首屈一指。
但是李梅在欧洲战场上,最厉害的并不在此处。他担任战略轰炸机大队指挥官后,下达了一条惊人的命令--不准躲避。
原因是他发现,盟军轰炸机飞行员投弹时,经常被地面防空炮火干扰。但是从概率上,躲避和不躲避的中弹几率差不了太多,而投弹的命中率就差了许多。因此,他下达了这条对自己狠对敌人也狠的命令。
这种命令在美国这样的皿煮国家,极少有将领敢于下达。但是,李梅无惧于名声,硬是把这条命令不折不扣的贯彻了下去。果不其然,这样残酷的命令之下,轰炸效果直线上升。
是人才,就要充分利用。因此李广向麦克阿瑟推荐了李梅。以麦大帅的地位,调一个小小的少将。根本就是一句话的事。李梅比起历史上,早了一年到太平洋战场,给太平洋战场上增添不少色彩。
但是李梅一走。大西洋战场出现了人亡政息,盟军的战略轰炸又走上了胡乱轰炸的老路。
现代战争,个人能力已经被大大压低。但是某些惊艳于世界的人物所起的的作用,仍不容小觑。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效果不佳,也使得诺曼底登陆战,德军并没有像历史上那般,作战物资严重缺乏。空中力量被彻底压制,而是还能做有限的反击。
盟军的另一个错误,在李广看来是有些妇人之仁了。盟军对法国的战略轰炸非常不彻底。甚至可以说是挠痒痒。诺曼底登陆战已经打响,而法国仍然在为德军供应物资弹药汽车。
这一点是丘吉尔坚持的。因为即便是盟军挠痒痒的轰炸,据说已经造成了法国一万五千平民的死亡。丘吉尔担心轰炸太过分,会把法国人逼到纳粹一方。
李广当然对此嗤嗤以鼻了。他巴不得把法国炸成一片废墟呢。要知道。李广一直担心的是战后海唐要对上法国,毕竟海唐占领大唐岛,是真真的在法国人脸上甩了耳光。
某种意义上也不能说丘吉尔考虑的错。李广不愿意在国内战场上投入太多兵力,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海唐军战略空军在国内作战,经常缩手缩脚,原因和盟军对法国战略轰炸的态度其实有相似之处。
要知道,只要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平民的伤亡数量超过军人。一点都不稀奇。战争讲究的是突然性,战前通知百姓撤离。几乎不具备可行性。
这一点,从麦克阿瑟拿下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战,就能看出来。麦大帅几乎把马尼拉炸成了废墟,菲律宾人在马尼拉战役中死亡超过十万,比日军死的还多。
欧洲战场上,当盟军登陆一个月之后,进攻受阻之下,丘吉尔的顾虑终于被抛在了一边。盟军几乎每天都出动上千甚至上万架战机对德军的运输线或者进军路线进行轰炸,德军一个个师被炸成残废,以至于隆美尔根本组织不起来大军反击。无奈之下,名将也不得不打添油战术,大军不断的被分兵投入战场,德军只能苦苦挣扎。
盟军站稳脚跟之后,火力兵力给养占优的盟军开始了全面进攻,眼看法国首都巴黎已经成为盟军的下一个目标。
战场看来一片大好,盟军内部一片欢欣。但是在八月份即将来临,战场突然出现了转折。
历史上德军在西线战场上只有一群二线部队,其组成除了德军的老弱士兵,就是俘虏组成的东方营。而东线战场上,德军主力被苏军牢牢的牵制,根本无法抽调精锐投入法国战场。
但是现在不同,本来希特勒在六月份准备从苏德战场的北线发动进攻,由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进攻被迫停止。德军在西线的添油战术虽然损失巨大,但是却为德军调集主力争取了时间。五十多万用于进攻准备的德军,被悄悄的运动到了法国战场。
七月三十日,德军突然发力。
德军的反击规模是盟军从未见过的:近百万德军(实际六十多万),数万门大炮,三千多辆坦克,两千架飞机。
盟军除了兵力方面和空中力量超过德军,炮火和坦克方面并不占什么优势。至于兵员素质,盟军中有八成没有上过战场的士兵,根本无法与和苏军打了数年的德军相比。
战术上,德军更是一出手就是玩熟的大纵深战术。先是万门火炮齐鸣,直接就撕开了盟军的防线,然后数千辆钢铁洪流分成几十支箭头,直插盟军后防。
八月最初的三天时间,盟军和德军之间发生了六次坦克会战,德军竟然全部取得了胜利。美军总算见识了德军铁甲的厉害,美军骄傲的谢尔曼坦克在豹式坦克虎式坦克面前简直就是纸盒子,一打就着。
一时间盟军两百多万大军竟然被打的节节败退。到了八月十五日,盟军被迫退守距离诺曼底海滩不足五十公里的最后防线。
此战,盟军不仅损失了超过四十万兵力,还丢失了大量的物资弹药武器。仅仅被德军俘获的完好坦克就超过一千辆。
而德军方面在战役的末期,据说是因为小胡子希特勒的不狼,继续进攻了半个月,也损失二十多万兵力。
德军由于残酷的消耗,空中力量在半个月时间打残。加之油料和机械消耗,地面部队也无力继续进攻。而小胡子叫嚣着要把盟军赶下大海,德军将领只好鼓足余勇,强攻半个月。在失去了制空权的情况下,无论是兵力还是重武器都损失惨重。
九月初,盟军和德军都已经打的精疲力尽,双双转入阵地战。无论哪一方都在努力的筹集物资兵力,准备下一场大战。
战争也是经济力量的比拼,在这个阶段表现的最为明显。谁先筹集够下一场大战的物资,谁就是胜利的一方。
本来,李广对于这样的结果还有点暗自心喜,欧洲战场说不定会比亚洲战场后结束。但令李广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筹集物资速度的比拼,扯了海唐的后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