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顶寨的覆灭,就像一块大石头扔进了水塘,掀起了一道高高饿水柱,惊慌了水塘里的各种游鱼。首先让太行山的大小土匪对瓦岗军感到害怕和无力,随之也很快蔓延到山外的唐军。
听到这个情报,李世民和刘文静脸比锅底还要黑。他俩一方面对瓦岗军的新式武器感到吃惊,另一方面对太行山众山寨态度的变化感到担忧。李世民明白瓦岗军这次突袭金顶,不要说那些土匪了,就是他和刘文静听到那种动静都感到害怕。听完斥候的描述,他俩都感到十分绝望。瓦岗军有了这种会爆炸的武器,天下还有什么坚城要塞能挡住他们?
震惊过后,李世民和刘文静想到那些土匪,就知道坏了。那些没有见识的土匪肯定被吓得更厉害,原本说好的投靠事,恐怕会流产。这时,李世民和刘文静互相看了一眼,都想起了一件更加尴尬难堪的事。
李世民那天从太行山乘兴而归,把经过述说给刘文静。听到一切顺利的超乎想象,刘文静也一样十分高兴。本着独乐了不如众乐乐的精神,刘文静迅速写了一封八百里加急送往长安,让李渊和裴寂等人也高兴高兴。算算时间,那封八百里加急已经到了唐王的手上,说不定他现在正在大殿上让大臣们传看,宣扬李世民的功绩呢?
如果让长安城中知道太行山又有了变化,不知道那些该如何看待他俩?想到这些,李世民和刘文静的脸色能不赛锅底吗?虽然很难堪,但是李世民和刘文静也没有办法隐瞒这这种变化,只好再写一封八百里加急。
刘文静在大帐里写奏折,李世民也不敢闲着,把他上次去金顶的人员又召集起来,他要再去太行山,他绝不是坐以待毙的人。同时,他让苏烈赶紧加派奸细,去瓦岗山打探情报,务必要把瓦岗军这次进攻金顶的新式武器搞清楚。至于新式武器是怎么做出来的,李世民暂时没有这个想法,因为八牛弩的秘密经过了这么多年,他们唐军也没有搞到资料,这种新式武器的秘密就更不用想了,它的保密级别肯定更高。
一想到瓦岗军的保密级别,李世民就感到头痛,细思极恐!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全民皆兵,不!全民皆安全员。瓦岗军把那些抓奸细的人都叫做安全圆,只要是陌生人一到了瓦岗的地界,不管大人小孩都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你,随时准备出手抓住你。而唐军和隋军则是各管各的事,抓奸细的事不要说一般的百姓,就是一些将领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难道说瓦岗军更得民心吗?还是说沈厚真是天命所归?
李世民不相信,瓦岗军不是土匪响马,就是泥腿子,他们怎么可能坐天下呢?天下只有他们这些世家门阀,血统高贵的人才能拥有!那些下贱的人只能被奴役!这时候,李世民甚至怀疑沈厚是什么妖孽,不然怎么能做出那些东西呢?那些冒火爆炸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凡间所有的?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难道老天爷还要嫌人间不够混乱吗?还是说杨广造的孽让天下人来偿还?不过,李世民相信邪不胜正,他不相信瓦岗军可以无限制的使用那种东西。如果瓦岗军可以无限制的使用这种武器的话,他们早就杀过来了,还用在乎太行山这些土匪?
想通了这一点,李世民的心情豁然克朗。不过,他也明白,虽然说瓦岗军不能无限制的使用那种威力超过想象的武器,但是也必须小心瓦岗军的这种杀手锏。李世民又重新返回到刘文静那里,他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刘文静,把瓦岗军不能无限使用这种武器写在上面,尽量减轻大家对这种武器的恐慌。
不仅如此,李世民建议他父亲要加快统一的步伐,同时派出使臣和杨广结盟,南北夹击,对瓦岗军发动攻击。因为李世民分析,如果给瓦岗军留下足够的时间,恐怕他们会更加强大。
听完李世民的话,刘文静暗暗佩服。他刚才写奏折的时候,也想到了那种武器的局限,绝不可能无限制使用,也计划把他的推测写到奏折上。另外他也想到了联合杨广的事,不过却没有想到加快对瓦岗军的进攻。
现在唐军需要时间巩固自己的地盘,瓦岗军一样需要时间消化自己的收获,但是瓦岗军明显发展的比唐军要快。按照这种情形发展下去,时间越久,双方的差距恐怕会更明显。看来李世民这个建议非常好,刘文静这时也想到,他们唐军在钱粮方面比瓦岗军更有优势。瓦岗军因为本身就是响马土匪和泥腿子,基础薄弱,钱粮本来就是他们的死穴。虽然说沈厚一直发展商业,但是瓦岗军自从兼并了十几路反王后,军队和地盘扩张太快,怎么可能不却钱粮呢?
反过来看唐军,不管是山西还是关中,这些年都没有受到什么战乱影响,相对来说情况要好很多。最主要的是,唐军有五姓七族这些世家门阀支持。这些家族那个不是传承了几百年的大家族?不管哪个家族,虽然不敢说富可敌国,但是养个十来万的军队还是绰绰有余。只要这些世家大族明白形势的紧要,还怕他们不鼎力相助?
现在唐军和世家门阀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为瓦岗军有一个很明显的政策是普及教育,不分贫贱富贵都要从小开始读书识字。而世家阀门全部推崇的是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要实行愚民政策。这完全就是反儒家思想,如果任由瓦岗军统一天下,不仅世家门阀难以立足,就是儒家也可能没有立锥之地。
目前不管是关中的大隋还是杨广在江南的大隋,大小文官还有大小吏官都是孔孟的儒家传人,到时候能见容于瓦岗军吗?没有这些人帮着治理国家,那国家能不乱套吗?
李世民和刘文静越讨论越觉得唐军拥有更多的优势,他俩认为应该把这些优势也写在奏折上,以防止长安那些只知道在朝堂上争吵的文官们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