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朝,立国五百八十余载,以外敌入侵,内臣作乱而亡。
史料记载,大夏朝开国君主始帝花费了二十余载,将中原大地第一次统一了起来,其在位期间,以法治国,内使百姓修养生息,外北讨高斯人,西征乌目人,南驱蛮越人。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硬生生的将大夏朝的国土扩大了数倍有余。
始帝开疆扩土之功,养民之劳,被后人所歌功颂德,称其为千古一帝,后世之继任者,无一能比肩。
后之继任者无一不是好胜之君,都以自己能否在帝位期间扩大多少领土为自我的评判价值。
也正是如此,每当新君继任,再不算长的时间里都会对外发起一场或大或小的战争,借此来宣扬大夏新君的威望。
这已经成了大夏帝君宣扬的一种必须的公式。
但可惜的是,始帝时期打下的赫赫江山已经是大夏朝的极限了,他们只能是要花费不少的年头才能真正的消化这些领土。
而帝国的接任者却鲜有看透这些的帝君,他们在位的唯一一个目的便是对外扩张,不停的扩张,这样他们才能有颜面在泉下去见先祖!
所以,大夏三十八个帝君无一不是狼性十足,赫赫野心!
但他们为自己的野心付出了难以挽回的代价,年年的战争,年年的劳民伤财,领土没有扩大,反而国内的百姓却怨声载道。
这五百多年以来,大夏朝的人口没有增加,反而是下降了不少,始帝打下的边境领土也是丢了不少。
难道大夏这五百多年以来都没有人能看清此种状况吗?
大夏这么大的疆域,就出不了几个慧眼观世的能臣吗?
答案是否定的,大夏每个帝君在位期间都要杀不少这种劝解帝王放弃征伐,和平守疆土的大臣,但无一例外,胆敢在君王面前说这些话的人,下场只有一个字:死!
这其中不乏有帝君年少时候的老师,妃子的亲属,亲近的大臣。但即使帝君有心包庇,但都难逃一死!
因为大夏是以武立国的王朝,军人的地位是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而他们最能体现自己存在价值的便是向外动兵,用敌人的鲜血来为他们加官晋爵铺平道路!
军人的地位虽高,但相互之间却也存在着强大的竞争压力,没有人会服气别人,正因为如此,大夏立国五百余年,没有哪个人手上掌握着的军权能威胁到帝王的地位。
而这些军人却是有一个不容侵犯的逆鳞,那就是他们所需要的皇帝是必须无条件支持他们的!只要有帝王露出了厌战的苗头,他们不介意联合起来威逼君王,让君王放弃这种想法!
当然,这是很少会出现的情况,因为每个帝王选择的接班人都是要看他们继任者身上有没有一股血性,战争的血性!
这也就意味着,大夏帝国的君王,每一任骨子里流着的就是好战的基因,这就是这些军人眼中最为合适的帝国领导者!
不得不说,从最开始大夏朝就是一个病态的王朝,能在如此病态之下延续五百余年,真是一个天大的奇迹!
大夏朝以武治国兴盛了五百年,开创了中原大地第一个大一统的皇朝,但出来混也是要还的,大夏朝最终毁也是毁在武人身上。
夏殇帝,大夏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年少为继承大统时,曾领数千铁骑战胜了西方乌目人三万余的精骑,镇守西境五载,外敌莫敢犯境。
也正是在西境优秀的表现,夏殇帝,一个不是皇后生的庶子,不仅得到了上任帝王的圣心,还得到了军人世家大力的支持,能登上帝位,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仅仅当上太子一年之后,先帝便得了不治之症过世,夏殇帝便以不到二十五岁的年龄登上了帝位!
即位之后的夏殇帝,前几年的表现确实是一代明君的风采,不仅有效的缓解了国内百姓的矛盾,对外作战也是从未失败过,颇有其先祖始帝之资。
治世十载,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外族畏惧,俯首称臣;大夏中兴!
青年得志,对于大多数帝王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对于一路顺风顺水的殇帝而言,更不是一件好事情。
自以为的江山稳固的殇帝在后宫无数粉黛的温柔乡中渐渐沉沦了,每日流连于后宫,置朝政之事于不理。仅仅是听说哪家的闺女生得花容月貌,不管是自愿还是强迫他都要把美人弄到他龙床上一夜春宵……
短短数年的时间,殇帝的后宫便是翻了好几倍,皇宫里最热闹的不是白天,而是夜晚。
妃子多了,喜新厌旧的殇帝自然是顾不过来,而那些不甘寂寞的妃子们便想放设法的想再次得到宠幸。因殇帝好舞曲,一到夜晚,每处宫殿里便是悠扬而让人迷醉的琴声,各种幽怨的歌声也是响了起来……
见到此景,殇帝没有责怪这些后妃破坏皇宫威严的妃子们,反而是饶有兴趣,还特意用懂音律的宦官组建了一个评审,让他们来评判哪个宫殿里的琴声和美人歌声最是动人,他便宿于哪里。
渐渐的妃子们开始没有底线的讨好这些宦官,得到满足的殇帝也是渐渐的信任这些宦官,,原本只是作为一个奴婢的宦官权力迅速庞大了起来。
甚至于利用殇帝的信任,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音教坊,名曰其名是为了给殇帝培养更多年轻貌美,多才多艺的女子,实则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私欲。
利用这个音教坊,大肆的围圈土地,强买强卖土地,强征良家女子入坊受训,弄的是天怒人怨,百姓们敢怒不敢言!
各地的官府就算是想管也管不了,如果有敢于和他们作对的人,用不了几日不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免除官职,就是离奇的暴毙。久而久之,敢于挑战他们的能吏,消失殆尽。剩下的无一不是投机取巧的污吏,和音教坊串通一气,欺压百姓……
造成如此结局的完全是殇帝一人,在庙堂之上,随着一批能臣老得老,死的死,现在位居高位的几乎都是靠着进献美女获得殇帝信任的佞臣。他们靠着殇帝的信任大肆排除异己,搞得庙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
庙堂如此,地方上就不用多提了。
这些宦官和佞臣虽然权力很大,但他们对掌握国家命脉的军人团体还是很畏惧的,从来不敢和他们发生矛盾,甚至于还时不时的送大量的好处给他们。
本来军人团体就经过殇帝的一番削弱,斩了他们不少的经济来源,能得到这些人的孝敬,他们心里也是极为高兴的,便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心里很自信,不管这些人怎么搞,有他们在,有军权在,这大夏王朝就倒不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殇帝和他的大夏王朝已然是失了民心!就算有再厉害的军队也无济于事,因为士兵们几乎都是来自普通百姓家中!
殇帝在位第三十个年头,此时的大夏王朝早已经败光了十年中兴的底蕴,甚至于已经快败光了整个大夏王朝的根基!
内有各地不堪忍受的百姓开始揭竿而起,四处烽烟;外有原本臣服于大夏的外族们见大夏式微也开始了蠢蠢欲动;而殇帝对于此,却还一无所知。
殇帝三十三年,有人来报,北方小国高罗公主美貌异常,仿佛天仙下凡。得此消息,殇帝兴奋异常,立即派人前往高罗索要公主,然而高罗国主却不允。
越老脾气越暴躁的殇帝又怎么能忍受区区一个小国对他的不尊,既然软的不行,那他就来硬的了,大手一挥,二十余万大夏精锐便悍然入侵了!
原本以为不到一月二十万精锐便能踏平这个小国,但事实上,二十万军队用了一年的时间都还没有攻进高罗的国都!反而是深深的陷入了里面,进退不如。
恰恰这时西境乌目人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已经是兵强马壮,便磨刀霍霍的大举进攻。
殇帝暴怒,当年的手下败将也胆敢向天朝上国动手,立即又是命国之太子领国都里剩下的最后十万的禁军出征!
边关烽烟四起,殇帝把国内有战斗力的军队都派遣了出去,这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国都兵力空虚,国内四地的起义军没有了顾忌,开始大规模的占领州县,短短数月之间,大夏除了国都所在的关中之地还掌握在手中之外,其余的国土已经是完全失去了控制。
殇帝第一次开始觉得害怕了,急令边关的精锐军队回师,但为时以晚。
西境的太子军被乌目人牢牢的拖住了脚步,根本无法回师,而北方的边军则是早早不满殇帝的所作所为,在一个姓武的平民将军带领下杀死了统军的军人世家将帅,还成功的收编了进攻高罗国的军队,并和高罗达成了停战协议,开始逐步的蚕食北地……
国都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看到大势已去的佞臣联系了起义军,以他们保证他们荣华富贵的条件把起义军放入了关中之地。
殇帝绝望了,在都城城破之际,点燃了宫殿,自刎于大夏宗庙。
入城的起义军早已是恨透了大夏皇室,不仅捣毁了大夏宗祠,还大肆屠杀,大夏宗室成员,余者无几。
在殇帝灭亡之后,起义军内部开始了互相之间的征伐,谁都想取代大夏,成为这片大地上唯一的主人!
最后经过八年的混战,完好的继承了大夏北地边军的那个平民将领击败了一个个对手,成功登上了至尊之位,统一了中原大地,建立了继大夏后,第二个王朝——周!
而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成功击退乌目人的大夏亡国太子在西境登基,趁着中原大乱一边修养生息,一边厉兵秣马,准备起兵夺回属于大夏的国土。
他们是有这个资本的,此时的西境,还有忠于大夏的近三十万兵马,恢复故土未尝不可!
于是乎,觉得有机会的大夏新帝起兵二十万东进,和大周的军队于后世称为死亡之谷的地方大战,互有胜负,谁都奈何不了谁。
僵持三月之后,西境的乌目人又是兴兵袭击边关,而北方的高斯人也趁着大周北地军力空虚,也是兴兵作乱。
彼时的大夏和大周虽然是代表着不同的国家,有血海深仇,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双方的君主达成了默契,纷纷退兵,转头去进攻犯境的外族人!
各自击退了外族人之后,大夏和大周也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没有再轻易发起大战,各自在国内修养生息,舔舐伤口。
这种格局持续了近五十年的时间,双方虽然小战不断,但因为有外族的虎视眈眈都不敢发起大规模的战斗。
但在大周第三位皇帝的努力之下,又恰逢大夏困守的西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粮食欠收,外族人也蠢蠢欲动,大夏的皇帝被迫接受了大周皇帝的粮食等援助,放弃了皇位,接受了大周皇帝的册封成为了夏国的第一位国主……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双方和平了!
这个和平一直持续到现在,已是经过了三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