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那些注视着戚继光的人来讲,参将一职只是一块磨刀石,看看这柄刀究竟会被磨成废铁还是磨出一把盖世无双的宝剑。
这些人,有张居正,有胡宗宪,有徐渭,有俞大猷,甚至还有唐顺之。
这个名字熟悉么?对,就是和徐渭密谋,上书请求终止禁海,开港通商的那个唐顺之。
唐老爷子可不是一般人,他自己创了一套兵法,叫做《六编》。他也在观察戚继光,看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能不能继承自己的衣钵。
果然,调任参将之后,随即就有任务下来,龙山迎击倭寇。
戚继光的血沸腾了,这么多年,终于能和倭寇面对面的厮杀,一展所学。
可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战场不像戚继光想象的那样,三军用命,一道号令下去,进退自如。浴血厮杀后,自己帅中军一鼓而克。
想象中的战争画面根本没有出现,甚至戚继光面对的战场连血腥都算不上,面对看见倭寇掉头就跑的士兵们,戚继光心头浮起一丝无奈、滑稽的感觉。
这是打仗么?这些兵老爷是来搞笑的吧,难怪几十个倭寇就能一路打到南京城下。难怪六千长枪兵对战十六名倭寇,死了两千人,都是踩踏死的吧。
难道自己第一战要惨淡收场?戚继光心里一紧,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血压瞬间到了两米,战神第一次进入战斗状态。
他不知道别人在看着他,但戚继光知道张居正在盯着自己。要像日后有好前程,光靠逢迎是不行的,还是要靠自己的本事!
武举人可不是贿赂来的,戚帅本身武力值就很高,当时刚成长为一个小BOSS,一旦暴走起来,又怎么是鱼龙混杂的倭寇能抵挡的呢?
用不着你们,我自己来!
擒贼先擒王,三箭射三酋。
BOSS技能一开,就是这么牛逼。
依靠暴走技能,龙山所一战胜利,首战告捷。之后缙云、桐岭接连获胜,戚帅VS倭寇,三战三捷。
虽然首战告捷,还是三战三捷,但这么不行啊……戚帅心里愁苦无比,难道每次都要自己暴走才行?
俞大猷怎么样?单棍挑少林,可以说是天下个人武力排名前五的高手高手高高手。可是在战场上还不是只能和倭寇勉强保持均势,时不时的还要大败一场?
三战三捷,虽然听起来风光无比,但戚继光心里明白,要是这样一直下去的话,等待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条。
哪个BOSS不是被人堆死的?
个人勇武在战争中不值一提,龙山所三战三捷只是侥幸。
战后,戚继光针对明军在龙山作战中暴露出的军令不行、松散怯阵的弱点,向胡宗宪提出了旨在提高军队素质的《练兵议》。
可是胡宗宪对此根本不屑一顾。我早就想练兵了,但朝里面那些文官、士大夫们根本就不让啊。
唐朝藩镇割据,宋朝赵匡胤得国名不正言不顺,从此对武将百般压制。岳武穆怎样?最后还不是风波亭了。
所以不是胡宗宪不想练兵,是几百年的惯性使然。而且明朝自打开国以来,实行的是卫所制的——职业军人,不,职业屯田兵。
但戚继光心里那股子执拗劲儿上来了,靠这些屯田兵根本没办法打仗,老子想要练兵!胡宗宪不同意,我就去找张居正,反正一定要有我自己练出来的兵。
在这里,纠正一个错误的观点。
练兵之后,横扫倭寇。后世世人悼念戚帅,所谓戚家军。
这支军队是存在的,而戚家军的名号则根本不存在。戚继光戚帅率领的是“浙兵”或叫“义乌兵”,而不是戚家军。
之所以有戚家军的名字流传下来,想来是因为饱受倭寇之苦的老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杜撰出来的。
戚家军的名字戚帅自己是万万不敢说的,下面的士兵更不敢言,即便是以后支持他的首辅张居正,要在内阁会议、廷议中要这么说,政~治生命基本就结束了。
在当时,戚继光从来没有获得自筹粮饷的权力。所有军队名义上与事实上都是朝廷的,戚帅虽然百般“贪污”,提高浙兵的收入,把他们打造成一支有信仰,有素质的特种部队,但一旦要说到戚家军……那可是大逆之罪,戚帅没这么傻。
在遭之冷遇后,戚继光再次向胡宗宪条陈练兵强兵之策,并保证“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可省客兵岁费数倍。”
戚帅一执着,孙武就笑了。
虽然几次三番被胡宗宪拒绝练兵的计划,但戚帅毕竟不是普通人,他知道胡宗宪的难处。而且他知道症结不在胡公,而在朝堂。
一边继续磨胡宗宪,一边去京城走关系,去钻营。
嘉靖三十六年冬天,汪直被斩,倭患再次爆发,如熊熊大火,要把帝国东南一壁烧成齑粉。
在张居正的帮助下,戚帅终于得到特许,可以训练三千浙兵。
汪直的养子毛海峰又盘踞在岑港,声称要为汪直报仇。著名的岑港之战,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数万明军把岑港包围的水泄不通,而岑港里的倭寇、海盗只有一千多人。
岑港位于舟山之西,其地山岭逶迤,山径崎岖狭隘,岙口众多,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这场仗打的叫一个苦,人数上占了十倍的优势,却迟迟无法拿下岑港。
凭那些老爷兵和占据地利的倭寇硬拼?开玩笑!反复打了几仗,死伤累累,久攻不克。就算是戚继光、俞大猷开了BOSS技能,也没有打赢。
岑港未克,温台又起烽火。嘉靖三十七年夏四月,倭寇温台,戚继光奉命率部于二十三日“自舟山渡海”,“驰援台城”,而“捷于乌牛”,夏五月,诸倭“再寇温州”,戚继光疾驰救援,“复捷于乌牛之小崎”。
带着老爷兵们疲于奔命,戚帅要不是心志坚定,怕是已经崩溃了。
嘉靖三十七年春夏之交,浙江、福建各地倭患频起,明军分兵进剿,按下葫芦浮起瓢,而于岑港只能采取被动包围的策略。
说是包围,海上可是人家的天下。大明王朝拿出不来三保太监下西洋时候的大舰队了,海上战斗力除了唐顺之老爷子和俞大猷之外,几乎为零。
只能围住三面,倭寇给养充足,这是围困么?
这块硬骨头,没人愿意去啃。未来的军神戚继光也不愿意,总不能自己单枪匹马杀上岑港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