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63章 农技站

听书 - 四合院开局:我媳妇188会太极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陈红那傲娇的样子,让杨庆兴奋。

“别说,你现在的工资,都赶得上咱们院的中上水平了。”

“不过你这个工资,没有问题吧?”

“不会被人告了吧。”

陈红自信的道。

“都是按照你设置的标准执行的,是通过了街道和区里同意的。”

“再说了,要是赔了,我可是也要承担三成责任的,现在挣钱了,我多拿点又有什么关系。”

这钱她拿的心安理得。

杨庆想了一下,试探道。

“要不然你再向陈教授这里转移转移?”

“省的别人眼热。”

陈红扭过头来,扭住了他的耳朵,郑重的道。

“我不同意,我辛辛苦苦的,净给别人做嫁衣了。”

“再说了,我也喜欢和那些小猫小狗待在一起。”

“你说的那农技站,谁愿意去,谁去,没人去,就让陈教授自己来。”

“反正他也和我们街道混熟了。”

杨庆咧着嘴,告饶。

“行行行,都听你的,只要你出个头就行。”

使唤一个人往死里使,确实不好。

陈红这才松开了她的耳朵。

一直回到家里,关上门。

陈红才问道。

“杨庆你跟我说实话,你对街道的事情这么上心,是不是盘算着什么事情?”

她怀疑的盯着杨庆的眼睛。

现在换成谁,也该发现问题了。

一个架子菜,可以说是为了稳固陈红的地位,为了改善他杨庆的形象。

那这一步步谋算,摊子铺的越来越大,就显的不那么简单了。

因为对杨庆来说,这样做完全没有任何好处。

杨庆被陈红盯的有点心虚,却强自镇定。

“还能是什么,还不是因为孙红旗的那句话吗?”

“这样再有人想动我,也要想一下我的贡献不是。”

孙红旗的话,陈红也知道,不过她觉得不应该。

“有老太太给你坐镇,你还怕什么?”

杨庆情绪有点低落的道。

“老太太,还有多长时间?”

她儿子的死,带给她太多的伤害了,甚至一度有了死志。

如果不是陈红和杨庆,老太太只怕能不能挺过今年都说不定。

陈红也明白了杨庆的意思。

“你是怕我护不住你?”

杨庆翻了一个白眼,66年后,弄不好你还会被连累。

更别说护着我了。

“我父母这边,总归是一个隐患。”

“你应该知道父母在弯岛那边,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毕竟一切都是我们的猜测,具体情况谁都不知道。”

“更不要说过去这么久,谁知道他们有没有彻底放弃这边了,选择在那边。”

“我不能把命运交给他们两口子。”

“他们已经抛弃过我一次了,再抛弃一次,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空气有点沉重,陈红没有想到杨庆这一连串的变化,竟然是因为这个。

也没有想到,杨庆的心理一直有这么大的负担。

他这算什么,她想起了村里曾经的那条见人就摇尾乞怜的狗。

不管它怎么讨好村里人,还是在灾荒年,进了村里人的肚子。

而杀它的那个人,曾经是它最讨好最信任的人。

杨庆这样算什么,刷存在感?用来讨好有些人?

最终的命运又会是什么?

他会不会在灾年的时候,成为别人踏脚石?

“有用吗?”

杨庆摇摇头。

“不知道。”

两夫妻突然沉默了起来。

生活的变好,也挡不住头上的阴霾。

最终陈红还是向王主任提出了交出驯养中心的提议。

王主任拧着眉头看着陈红。

“就是在咱们街道再开一个农技站,你也没有必要交出驯养中心啊。”

“要知道因为家庭农场的事情,已经给你提升过职级。”

“再升,让别人怎么看?”

“农技站的事情,还是让别人来吧,总要让别人也有表现的机会不是。”

陈红笑着讨好着王主任。

“我这不是怕别人不干吗?”

“这是家庭农场的延伸,投入不小,见效慢。”

“换个没有耐心的人,再坏了事情。”

“毕竟种植箱的造价也不便宜,咱们街道又不能再发债券了。”

王姨知道陈红说的有道理。

但是陈红表现的太积极了,有点脱离群众。

这很不好,为她以后的职业生涯,埋下隐患。

这是有她,换一个地方,她会被排挤死。

“你先不要说了,等我先去区里一趟,回来咱们再说。”

王主任很快就去见了区长。

因为家庭农场的事情,区长现在对王主任非常客套。

这都是成绩啊,而且是的到了上面肯定的成绩。

甚至杨庆提出来的那套菜园城市,果蔬城市,果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的概念,都被引入到了未来城市规划纲里了。

红星街道搞的驯养中心,更是在粮库一战成名,成为了粮库的长期合作伙伴。

为除四害运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主任,大驾光临啊,是不是又有什么好事情。”

王姨拿出了杨庆的策划书。

区长一看,映入眼帘的是关于蘑菇人工种植和冬季新鲜蔬菜供应的可行性报告。

提出人是陈学森,这个在家庭农场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才。

区长也不是一个草包,越看越觉得非常有可行性。

“这个报告写的好啊,冬季绿色蔬菜供应。”

这是外国人才提出的概念啊。

“这蘑菇人工种植,也是欧罗巴和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正在大力发展的技术。”

“这个想法好,填补了我们目前的空白。”

(大棚蔬菜,是在石油化工,大力发展以后,才推广开的,大概时间是七八十年代。六十年代我们的石油化工技术还非常差,而且产量低,就连盆子,大部分都是搪瓷盆子,塑料的生产成本还很高。)

“这个陈学森,还真是一个人才。”

王主任打断了他的夸奖。

“你还真认为这一切是陈学森搞出来的?”

区长疑惑了。

“你的意思是?”

王主任指指那文件。

“那是杨庆写的,我也是才发觉的。”

“以前的也是杨庆写的。”

“我这段时间听我们街道的人说杨庆是个天才,自学成才。”

区长不敢相信的看看文件。

“自学能够学成这样?写文章写的可不错啊。”

王主任又拿出了关于家庭农场和驯养中心的那个文件。

两厢一对比。

第一份字有点丑,第二份关于驯养中心的字已经有模有样了,第三份关于农技站的,已经有骨有肉。

这进步速度,确实有点吓人。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