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六十三章 大明朝会 1

作品:最强大明帝国|作者:轩辕罗马|分类:历史架空|更新:2024-05-30 05:47:37|下载:最强大明帝国TXT下载
听书 - 最强大明帝国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紫禁城。

这个大明帝国的心脏之所在。紫禁城其名称系借喻紫微星坛而来。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代表帝星。为天帝所居。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自认为是真龙天子;而他们所居住的皇宫,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达到江山永固,以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明朝的皇帝及其眷属居住的皇宫,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侍卫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的地方。因此,明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称为“紫禁城”。

从元朝开始的大都城到成祖皇帝定都燕京,紫禁城历经数百年的完善与扩建,不须看红墙,不须看碧玉琉璃瓦,只需要站在宫门前,便能体验到那种庄严与肃穆。

大朝会的时间比较早,有资格参与的五品官员们三三两两的聚集在宫门前,等待着宫门大开的那一刻。

张璁和梁材身着二品文官服,跟着一群文官的后面不显山不露水。

“张兄,你看那边!”

张璁听到梁材的话,循声朝那边望去。一群的官员正围着首辅杨一清和谢迁身边,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大用,他可是首辅算起来也是四朝老臣,咱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梁材也听出了张璁嘴里那酸溜溜的语气,他也知道张璁为什么对杨一清怨气这么深,当年大礼仪时大家合作愉快。现在你当上了首辅了,怎么也该提拔下当年一起战斗过的兄弟吧!结果杨一清宁愿再提七十九岁高龄的谢迁入阁也不愿提他张璁。

其实张璁在四十七岁之前还是一个无名小卒。

那时候他中举人已经差不多二十年,这二十年里他曾七次进京科,但都名落孙山。

就在心灰意冷之际,遇到一位贵人姓萧,时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官做得不怎么样,但卦算得很准,平时工作也不怎么上心。专心搞起副业尽让他发展得风生水起,名声大噪。

张璁原本是不太迷信的,但是死马当活马医,就让这位萧御史给自己算了一卦。

萧半仙掐指一算,大吉,因此铁口直断:“再考一次就一定能中”,他还跟张璁打包票:“你这次考上,几年内一定大富大贵,甚至入阁”。

屡战屡败的张璁将信将疑,但自己毕竟考了二十年了,再来一次也无妨,因此正德十六年,他第八次参加了京试。

这一次,他中第了。

不过他考试成绩也不好,没有被选为庶吉士,也就是说他以后无法成为翰林,基本不可能入阁。

所以张璁就没有把萧御史“入阁”的断言当回事。

可当张璁被分配到礼部,无意间看到毛澄先生撰写的关于皇帝对爹娘名分认定的文章时,他顿时知道萧御史没有骗他,他入阁的机会来了!

张璁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当时的皇家背景很特殊——当时的皇帝是明世宗,而他的上一任皇帝不是他的父亲,而是他的堂哥明武宗,再上一任则是他的伯伯-明孝宗。他能登帝位是由武宗的母亲张太后和杨廷和一手推上去的。

所以从世宗继位开始,“大礼”的争议就没断过——就当时的政治继承来看,杨廷和为首的内阁都劝世宗认自己的伯伯孝宗为“皇考”,可世宗很憋气,因为他想认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考”。

满朝廷文武百官都跟随杨廷和站在皇帝对面,争议陷入了僵局,而此时,张璁出现了。他上呈了一封奏折,大意是:有孝心的人都敬重父母。敬父母就是敬祖宗,敬社稷。皇上为亲生父母正名,是天底下第一等的孝子,杨廷和等辈怎么能让一个孝子不认父母呢?

后来皇帝、张璁桂萼一派和杨廷和为首的一众文官斗得是难解难分。在僵持不下之时,杨一清出来捅了杨廷和一刀致其致士自己荣登内阁首辅的宝座,但是做为一起战斗过的同志并没有同上战场的战友情,杨一清认为张璁、桂萼以片纸骤贵,秉政树党,屏逐正人,他耻与同列,自己四朝老臣怎么会去提拔张璁坏了名声。张璁也对杨一清两面三刀的做法很反感,我想找到机会,扳回一城。

“张兄,大用,你们二人怎么还在这,朝会都快开始了。献夫和霍韬他们二人已经去宫门外,让我在这边等你们。”

“桂大学士,我二人还末恭喜贤弟荣升吏部左侍郎……”

“是翰林院学士,张兄、大用你们就别再取笑我了,你看他们那一拔人都往前走了,咱们快走吧!”

宫门外。

“啪”的一声鞭响,宫门处便传来一阵吱吱呀呀的声音,特意没有上油的宫门慢慢的大开。

原本还在三三两两闲聊着的文武官员们皆是屏气凝神,排好了队列之后依次向着宫门内而去。

从宫门到乾清宫的位置不近,一路之上尽是锦衣卫的大汉将军戴甲执枪而立,目光平视着前方,视文武百官如无物。皇宫里面的防卫也必然达到了一种可怕或者说变态的地步。

到了乾清宫,群臣们鱼列而入,整理好了队伍之后,嘉靖帝才在黄锦和周德的陪伴下来到了殿中。

嘉靖帝走到龙椅之前,黄锦便扯着嗓子喊道:“陛下临朝,百官跪拜!”

中气十足的声音荡在殿中,百官们则是呼啦啦的跪倒一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礼毕,嘉靖帝这才伸手虚扶道:“众爱卿平身。”

随着黄锦那一声“百官有事早奏,无事退朝”的声音响起,礼部尚书李时,当下便出班奏道:“启奏陛下,礼部与兵部接到安南王的求救信,请陛下御览。”

嘉靖帝嗯了一声,吩咐道:“呈上来。”

黄锦躬身应了,从御阶之上下去,走到李时跟前后接过了奏章,转呈给了嘉靖帝。

张璁几人来回对了几眼,这就要开始来了吧。

嘉靖帝展开奏章看了一会儿,冷哼一声之后便将奏章掷于地下,怒道:“这后黎朝活该,今被权臣推翻才想起自己是大明的属国。欺朕太甚!”

张仑身为大明五军都督府的扛把子,当下便出班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五军都督府同样接到了安南王的求救信。

臣以为,后黎朝郑氏乃安南王位正统,莫登庸不臣篡夺安南王位,大明乃安南宗主当起大军伐之!”

“臣吏部尚书廖纪有异议,臣认为大明虽是天朝上国,然兵者关乎生死存亡之大事,轻易不可轻启战端,应当从长计议为上。”

“从长计议?又是一个从长计议,大明的脊梁,大明的血性都被你们这些文官给议没了,难道你不知道兵贵神速吗?要等莫登庸把交趾郑氏都杀光我们再出兵吗?天朝上国的威严何在!”听完廖纪的话,张仑气愤填膺。当年英国公张辅三征交趾,大破交趾。宣德年间,柳升败死,王通与交趾人订下盟约,仓促引兵而还。朝廷放弃交趾,张辅力争但没能成功。现在交趾叛乱,正是收复交趾最好时机。怎耐这些文官。

“英国公稍安勿躁,就算是大军出征怎么也要准备一段时间吧!怎么能不让有商议的时间。”廖纪嘴带微笑,说话不急不慢好似在讥笑张仑,论嘴皮子功夫你们武官怎么也是要靠边站。

“臣给事中夏言附议,大军征伐在外钱粮损耗无数。然交趾乃化外之国,当年英国公张辅三征打下交趾。现今如征伐交趾成功,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又失去,那此次征伐岂不是徒劳无功,靡费钱粮。”

“臣附议。”

“臣附议。”

……

“臣等附议。”

“臣成国公朱凤,弹劾夏言巧舌如簧,欺君罔上。当年倭人而细川氏和大内氏几乎一前一后,都派去了向大明进贡的使团。

这两个使团到了大明,在大明的地盘上大打出手,并且还掠夺了大明的百姓。

夏言当时也是这句从长计议,使得军士没能及时控制局势,还被这些使团杀死了不少军士。自那时候开始,倭寇横行东南。后又是这个夏言上书言罢市泊司,励行海禁。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可灭绝倭患。然现在倭寇还在东南横行,而大明的很多百姓却因市泊司被罢失去生计。使得今年连江出现近百万的灾民。”

“大明禁海百年,怎么能把这条怪罪在夏言的头上呢!”礼部右侍郎李时出言增援道。

“大明为什么禁海百年?从SD到GD,沿海数省设立五十四个卫,一百二十七个千户所,一百三十一个巡检司,烽堠墩堡一千三百余座,海防兵力四十万,战船千艘,为的是什么?”这时张璁站了出来说道。

说到这里,他的语气一沉继续说道:“为的是杜绝倭寇,杜绝海贼,为的是护卫沿海数省的安全,可禁海百年,每年耗费巨额的军饷供养四十万兵丁,大明杜绝了倭寇,杜绝了海贼吗?”

“没有!”张璁的声音突然高亢起来,“现今大明东南倭寇横行,视朝廷水师如无物,公然威慑朝廷!为什么?就因为咱们的海防跟长城一样,看似坚固无比,牢不可摧,实则却是漏洞百出!就因为战船越来越大,火炮威力越来越强。而海防城堡却是百年不变!”

“是啊!咱们的思路应该改一改,不应该老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能总是只想着防御!长城未能抵御鞑靼骑兵,沿海卫所也未能抗击倭,花费巨额银钱新构筑的榆林边墙也没能挡住俺答汉侵边!”桂萼上前附和道。

“是啊!”张仑接着桂萼的话继续说道,“我们不能再从长计议,贻误战机。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臣奏请成立大明海军司令部。统领天下水师,协调作战统一指挥,主动出兵打到倭寇的老巢。”

一直站在前面,古井无波的杨一清,头皮一阵发麻,猛然醒悟。他们是串通好的,更有意思了。

“准奏!”嘉靖也不看张仑的奏本,因为那个奏本自己看过无数遍了。

“什么?”一直没有表情的杨一清,不由惊呼一声。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