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军旅自有诗意在
晓雪进入了第二年,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兵。
她除了参加正常的训练和学习,这时候自己支配的时间也变得多一些了,她拾起那只久违的笔,开始写作。
晓雪先是写广播稿,有好几篇被单位采用,在新闻站进行播报。
其次是写新闻稿件,写给新闻报道组,优秀的稿件能够刊发在军内外刊物上。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晓雪笔耕不辍,接连给报道组投稿,虽然很多稿件石沉大海,但晓雪还是一如既往的投稿,她期盼有一天她的稿件会变成报纸上的铅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有一天,晓雪的写了篇书评:军旅自有诗意在——读《中国历代军旅诗词选编》有感,投稿杂志社。
晓雪一鸣惊人,她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对中国历代军旅诗词有很深的感悟,得到了各大报刊的青睐。
最后,著名的国内一家报纸刊载了晓雪的文章,军旅自有诗意在——读《中国历代军旅诗词选编》有感:
人生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也勾起我对诗词的浓厚兴趣,我从尘封的书柜里找到了《中国历代军旅诗词选编》这本书,仔细品读,耐人寻味。
军旅自有诗意在,军旅诗词是战争的写照、将士的赞歌、精神的吟唱、情谊的褒扬。
《中国历代军旅诗词选编》在历代军旅诗词宝库中精选上至先秦两汉,下至宋元明清的军旅诗词100首。
文本编排体例简约明快,装帧朴素淡雅,图文并茂,赏析独特,犹如一股涓涓清流注入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时代浪潮中,这对加强战斗精神培育、教育引导官兵继承和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具有重要意义。
她是对对血火交融的战争风云的吟唱。诗词与战争血脉相连,军旅诗词是战争的见证。
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烽火连天、旌旗猎猎……惨烈雄阔的战争场景是军旅诗词雄浑豪放的创作源泉,一首首或昂扬激越,或慷慨悲壮的军旅诗词绘就了中华民族绵延发展长河中气势磅礴的战争画卷。
屈原的《国殇》以近景和特写再现两军激战的惨烈场景,面对如云强敌、纷飞流矢,楚军将士毫不畏惧,奋勇杀敌,犹如置身于战国时期秦楚争雄的肃杀氛围。
东汉崔骃的《安丰侯诗》“戎马鸣兮金鼓震,壮士激兮忘身命。被光甲兮跨良马,挥长戟兮彀强弩”,描绘了战马嘶鸣、金鼓震天、浩大宏阔的战斗场面,展现了将士们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高昂士气,渲染了安丰侯雄壮的军容声威,刻画了将士们骁勇善战的勃勃英姿。
《选编》收录的《代出自蓟北门行》、《从北征诗》、《从军行》、《破阵子》等军旅诗词都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征讨叛逆、平复边乱、收复失地、安定天下、统一社稷等波澜壮阔的战争景象,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开疆拓土、民族融合、革新进化的伟大历程。
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古人关于政治与军事、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战略与战术等军事思想和智慧。
所以说,历代军旅诗词是军事和历史、诗词和艺术的高度融合和完美统一。
吟诵研读军旅诗词,除了能给人以艺术上的审美愉悦,同时也能获得诸多怎样看待战争、面对战争的启迪和思考。
她是对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的赞美。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献身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美德之一。
《选编》收录的军旅诗词,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曹植的《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体现了心怀国家、舍生忘死、纵横沙场、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
《木兰诗》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讴歌了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胆识、报国不计得失的胆识,千百年以来让人吟唱,引领一代代英雄儿女的成长。
苏轼的《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立志需要趁年少,报国何惧年高,把气贯长虹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岳飞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抒发了作者精忠报国的满腔激愤和冲天豪气,全诗激昂慷慨、荡人心魄、催人奋进,极富战斗精神和爱国情怀。
千百年来,特别是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这首词成为激励无数英雄儿女奋起抗争、捐躯报国的战斗号角。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从容捐躯的浩然正气,天地有正气、生死见,为国而死,虽死犹生,精神不灭,英名长存。
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是因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
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是对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的讴歌。诗以言志。“志”者,理想、精神、气节和情操是也。
历代军旅诗词因其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可谓多姿多彩、各领风骚,但其共性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对历代将士效忠国家、舍生取义、抵御外侮、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等高尚节操和豪迈气概的讴歌。
荆轲的《易水歌》表现了大义凛然、义无反顾、下定必死决心的献身精神。李贺的《南园》(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好男儿仗剑杀敌,建功疆场,最能体现人生价值,彰显了军人轻身重义、以身许国的气节操守。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把青海湖、祁连山、玉门关这些相距甚远的地理标志集成在一个宏大画面之中,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强烈地衬托了边关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战斗生活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念。
徐锡麟的《出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把军人血洒疆场,义无反顾,捐躯赴难,死而无憾的战斗精神刻画的入木三分。《选编》还收录了很多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曾经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矢志报国,浴血疆场而无怨无悔。
“军旅之事,以气为主”。历代军旅诗词吟咏的是军旅之事,发散的是军旅之气。
这里的“气”,有人称之为“悠远的军魂”,我理解就是以忠诚、爱国、骁勇、牺牲、必胜为核心价值理念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武德文化,是尚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战斗精神的源泉,是中华民族传统军事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军事领域的诗意表现形式。
她是对出生入死的战友情谊的褒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选编》中收录的送别诗,体现了对战友情谊的一种褒扬,也抒发了渴望建功军营、奋战沙场的一种豪情。
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把友人的豪情壮志和自己的钦慕祝愿,都融入饱含万千情意的酒杯中,最是耐人寻味、历来被人称道。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军人的报国心,在冰天雪地、风吹雨打中腾起,战友的手足情,在同甘共苦、生死相依中升华。
袁崇焕的《边中送别》“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慰问去留”,将国家的兴衰安危铭记心头,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体现了崇高的战友情谊和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中国历代军旅诗词选编》作为加强战斗精神培育的辅助读物,对弘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军旅诗词学习、传承优秀中华文化,能够营造浓郁的战斗文化氛围,激发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看了晓雪的这篇气势如虹、语言独特的书评,心里肃然起敬。
是啊,只有晓雪在火热的军营中,身临其境,才能有这么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