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主义战士”这个绰号,主要是在殷省棋界私下流传的,后来不久东瀛棋界也很认可这形象的叫法。实话实说,2000年,殷省的俞斌九段能够夺取LG杯冠军,一方面是他本身发挥非常出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运气很棒。
那届比赛的四强,是高丽的曹薰铉、李昌镐、刘昌赫,还有殷省的俞斌。半决赛对阵,是刘昌赫对李昌镐,曹薰铉对俞斌。在事后看来,这个对阵是对俞斌最有利的。客观而言,如果李昌镐进入了决赛,很难有人是他的对手。
半决赛是一番棋,爆冷门战胜李昌镐的概率略大一点;决赛是五番棋,当时可以说没有人是李昌镐的对手。而刘昌赫,恰恰是少数几位有实力对李昌镐造成威胁的人之一。
结果,刘昌赫淘汰了李昌镐,俞斌战胜了曹薰铉;二人会师于决赛。假如刘昌赫战胜了俞斌,他受到的抨击就会减弱许多;可惜,他以一比三的比分落败。高丽棋界大为失落,殷省棋界为之欢欣鼓舞。到2000年,世界大赛已经存在了十二三年,殷省还是仅有马晓春九五年的两个冠军,寒酸之极。人们对世界冠军的渴望,那绝对是朝思暮想、望眼欲穿啊。
东瀛棋界日子只是比殷省略好过一些,但他们原来是堂堂霸主,现在无奈地看着李昌镐率领高丽群雄,轮流称王称霸,自己家却是青黄不接,欲振乏力,实在也是悲催得很。
总的来说,刘昌赫的成绩也非常好,从1993年到2001年的八年间,一共夺取了六次世界冠军,总成绩仅次于李昌镐(13次)和曹薰铉(8次)之后,居世界第三位。因为他对李昌镐的胜率比曹薰铉略高,所以说世界最强攻击手之称,在那个时间段是当之无愧的。
但他由于家庭问题(妻子因故过早逝去),本人竞技状态受到了很大影响,其后渐渐远离了世界大赛舞台。李世石迅速崛起,成为攻击型棋手的代表之一。之所以说是之一,是因为殷省棋手古力,比李世石晚了三年“出道”。
李世石与古力二人的话题很长,内容也很多,容后再叙。
后来看茶楼小故事。小言占据了上风,王儒依然耐心与之周旋。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这样;说白了,就是等待小言出错。前些天,他逆转老蒙也是那样做的。要不然怎么办?早早就认输?
小言的棋其实是有进步了,但这样的进步也是成长的无奈吧?他本心是并不愿意主动做这样的改变的。就像足球界的巴西队,每一届世界杯都会高调地喊出夺冠目标;甚至,他们在著名教练桑塔纳时代,还崇尚永远进攻,永远华丽!特别轻视防守呢。大家都知道,他们经历几次挫折,后来也渐渐变得现实起来。
没办法,他们仔细做做对比就明白,好看的、华丽的、精彩的足球,最是坑人!君不见,远的有1954年,西德队逆转胜匈牙利队,送给后者“无冕之王”的称呼;近的是1974年,西德队战胜荷兰队,二次登顶的同时,创造出第二顶“无冕之王”,送给了悲哀的荷兰队。
要知道,这两支队伍都是当时的最强队,而且创出了引领时代潮流的新战法。匈牙利队是以“WM”阵型闻名于世,荷兰队则是更著名的“全攻全守”;但有什么用呢?只是得到世界亚军,有谁会喜欢?
巴西人本来天**漫,喜好与这两个失败者是类似的;但在要求成绩的硬指标压迫之下,慢慢地,无声无息地逐渐改变着。成绩才是硬道理,风格、个性什么的,还是放到第二位吧!
小言的进步,或者说是妥协吧?也是远远不彻底的。他只是改变了原来的全面紧逼式的进攻,换成耐心拼抢实地,寻找机会、等候机会;不求主动快速击垮对方,改成了放慢节奏,注重成功率。
骨子里,他永远还是攻击型棋手,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同样,王儒现在已经注重进攻十余年了,效果很不明显,皆因他本来就是防守型棋手。二者的思维方式是存在明显分歧的。
尤其是在业余五段水平之下,二者的区别更大;水平再高一些,应该就会有所融合。简单以二人为实例,小言虽然拼抢实地,但他关注的要点,永远是后续战斗,彼此的强弱、死活。反之,王儒自始至终是在数目。
前面经常提到形势判断,应该也解释过;这里着重再解释一番。先简单举例说明。围棋有单纯增加和减少实空和此消彼长两种情况。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和我都有100元钱,这时我给你10元,那么你就比我多20元。这是因为我少了10元,你多了10元,所以10 10=20元。
还是这个例子,你我各有100元,这时你花掉10元,那么你就比我少10元,而不再是20元,那是因为你只是单方减少,与我的数量无关。这就类似于围棋的出入计算。我走了一步棋后,我增加了,而你减少了,就要合并计算双方的增减之和。而如果只是我单方增加,你并没有减少,那就只计算我增加的目数即可。
说到围棋的形势判断,就稍微难懂一点,而且这也不是说一定很精确的。形势判断时要点清自己的实地和对方的实地,还要加上双方厚薄的判断,以及先后手的问题。
如何看出你的一步棋的价值呢?就是把你走的这步棋和如果对方走到这步棋的价值相加,就得出了这手棋的价值。
也正因为如此,围棋上单纯围空一般效率不高。如果既增加了自己,又使对方的地域减少,这样的的棋就一定是好棋,价值很大。
说白了,下围棋低等级的形势判断,就像是简单的加减法。棋手(比如说王儒)每局棋要时刻关注彼此目数的增减,看起来好像不难,但非常牵扯精力。人们往往并非不会,大部分人都是不喜欢那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