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东海鲜市场的时候,霍思宁初次见到新鲜的鲍鱼的时候,还以为就是普通的海贝,结果听到罗金芝解释,她才知道那贝壳里面藏着的,居然就是传说中的鲍鱼。
在鲍鱼的身体外边,包裹着一个厚的石灰质的贝壳,这个贝壳是一个右旋的螺形贝壳,呈耳状,它的拉丁文学名叫做“海耳”,就是因为它的贝壳的形状像耳朵的缘故。
在中国古代,给鲍鱼起名叫“九孔螺”,就是根据它的这个特征而来的。
在S市的时候,霍思宁也买过鲍鱼烹煮,不过因为购买的都是干鲍,是去掉了外壳的,所以霍思宁从来不知道,原来新鲜的鲍鱼,居然就是长在壳里面的贝类。
也许是因为名气太大,内地很多人只知鲍鱼是不可多得的海珍品,却不知道,鲍鱼其实就是贝壳的一种。
不过,和一般的贝壳螺类不同,鲍鱼很是娇气,而且生长非常缓慢,养殖难度大,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所以,一般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鲍鱼都是用科学的净水方法人工养殖的。
在市面上,人工养殖的鲍鱼价格通常都在每千克一百到两百之间,但是野生鲍鱼就不同了,价格贵不说,而且有价无市,供不应求。
霍思宁吃惊地看着潭底,眼中迸发出炙热的光芒来。
这潭水里的温泉应该是由于海底的火山热岩浆喷发而形成的,因为岩浆里面带有丰富的矿物质,加上这温泉水常年恒温,清澈干净,所以在这潭水中,才会长着这么多的野生鲍鱼。
霍思宁迫不及待地从潭水中捞出来一只,拿起来一看,更是吃惊不已。
什么样的鲍鱼是顶级鲍鱼?当然是价值连城的双头鲍!
鲍鱼的等级是按照头来计数的,所谓的头,就是我们通常所属的个数。
鲍鱼市场上不上以市斤来进行计算的,而是以司马斤,也就是俗称的港城,每司马斤约合605克。
鲍鱼的等级就是通过每司马斤有多少只鲍鱼来划分的,有“2头”、“5头”、“10头”、“20头”不等,“头”指的就是鲍鱼的个数。
如果是一斤两只,就叫双头鲍;三只就叫三头鲍;……以此类推,一斤有几只鲍鱼,就叫几头鲍。
头数越少,鲍鱼便越大只,价格也越贵。
双头鲍鱼就是一斤只有两只鲍鱼,但是这种鲍鱼十分难见,在市面上就有一句行话叫做“千金难买双头鲍”,尤其可见双头鲍的珍贵和稀有。
但是霍思宁手中的这只鲍鱼,霍思宁估计了一下,起码有七八两,就算除掉了外壳,这只鲍鱼的重量最少也有三百多克!也就是说,这只鲍鱼绝对可以算是双头鲍,而且还是不可多得的野生极品。
这还是霍思宁随手抓起来的一只,这潭水里可是还有比这只鲍鱼个头更大的!
霍思宁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我滴个乖乖,这潭水里面起码长了一两百个这样的大家伙,这可真是捡到宝了!
那边老海龟在到了潭水这边之后,根本没有搭理霍思宁这边,反而是径直冲到了那潭水瀑布底部,伸长了脖子似乎想要去咬那植物顶部开着的那几朵花苞,可是那花苞下的茎柄太高,这老龟根本够不着,这下急得这老家伙不得了,只能围绕着那几株奇怪的植物转悠。
霍思宁的目光一直在盯着潭水底部的这些鲍鱼,哪里有功夫去留意这只海龟的异常。
这么多野生鲍鱼,霍思宁自然不可能见到了还无动于衷,将应急灯丢回储物戒指,霍思宁就忙不迭地冲进这潭水之中,下水捞贝壳。
这潭水深度不过一两米,有碧珠在,霍思宁蹲在水下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不但行动自如,而且视野清晰,这些水底下的鲍鱼也是一抓一个准。
当初在白云乡的时候,霍思宁就听刘庆东说过,贝壳类的东西都是可以通过正面的贝壳纹路来判断年龄。
但是鲍鱼的生长在贝类家族中属于比较慢的种类,而且从鲍鱼壳的正面生长纹不容易直接判断它的准确年龄,必须要将壳面附着的杂藻石灰虫等物清除干净,将鲍鱼壳用电灯光透视,才能够准确判断。
不过这会儿霍思宁可没有这个闲心了,她手下动作飞快,根据手感,将这潭水底部五头鲍以上的鲍鱼都通通捞了个干净。
这家伙的想法也简单,野生的五头鲍就已经算是真品了,在市面上绝对买不到真货,而且她这肯定是一锤子买卖,就算知道了这个野生鲍鱼的秘密养殖基地,等她离开这个岛,下次再要过来就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所以既然有这样的机会,这些东西能多抓几只是几只。
五头鲍以下的,她就没什么想法了,一来个头太小,她看不上,二来也是想留一点点鲍鱼苗在这里,指不定多少年后她兴致突起,再来这边杀个回马枪呢?
捞鲍鱼捞得兴致勃勃,忙活了大半个小时,霍思宁才将这潭水里面的老鲍都装进储物空间里。
在储物空间里面她早就事先准备好了货箱,这些老鲍个头不小,一下子就将四五个货箱给装满了。
幸而储物空间是立体的,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是这些货物可以一直往高处堆,因为空间是静止的,所以也不用担心这些东西会被压坏,直接塞进去就行。
忙活完这些,霍思宁才有空注意那只带路过来的导游龟丞相。
霍思宁本以为这龟丞相带她过来是来找鲍鱼的,而且之前这老家伙对那个砗磲的占有欲可是非常强,可是出乎霍思宁意料的是,这老乌龟带着她进来之后,对这些鲍鱼却是一点兴致也无,直接就冲到了潭水瀑布底下,绕着那几株奇怪的植株绕圈圈。
这让霍思宁心下有些奇怪,忍不住将那应急灯拿起来,朝着那瀑布下的那几株植物看去。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霍思宁顿时吃惊地瞪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