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个胡旦,却是个人精。乃是太平兴国三年的状元,少有文辞,文章很是出色。但是,也是一个自负的人。
太平兴国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
吕蒙正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
这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我明年第二人及第,便是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
因此,两人一向也有些暗中较劲的意思。现在入朝做了官,胡旦便是想着,事事要超过吕蒙正。
现在吕蒙正的职位,乃是翰林学士,左补阙,知制诰。左补阙便是知谏院,级别比谏议大夫要低。
而吕蒙正实际的工作,便是左知制诰。顾名思义,知制诰便是权知制诰,便是给皇帝起草诏书的人。这虽然不是中书,三司长官,但是也极其具有实权的人物。因为接近皇帝,往往能够说得上话。
胡旦和吕蒙正比起来,算是差很远了。但是,胡旦却一直不认输。胡旦未曾中举之前,说过:“应举不作状元,仕宦不作宰相,乃虚生也。”
现在已经是状元了,那就要想办法升官了,最终达到宰相的目标。因此,整天便是挖空心思的想要升官,常常思量到半夜,因此得了个外号,叫做胡三更。
胡旦现在入直史馆,和吕蒙正的翰林院地位相差无几,但是吕蒙正已经做了翰林学士,而自己却不过一编撰。当然相差得远了。
其次,胡旦的职位却是左拾遗,而吕蒙正是左补阙,比起来也是低了一级。补阙和拾遗合称为遗补,属于谏院,不过都是虚衔。因此,胡旦这才想方设法的往上爬。
现在朝中赵相一部分和魏王一部分人,已经争执起来。而且官家以前一向是不赞成立储,今天在朝堂上,被群臣逼得下不来台,正是自己解围的天赐良机。
官家**爱赵元佐,这是满朝皆知的事情,但是没有一个人提赵元佐,现在自己站出来,声音肯定很微弱,但是只要发出了这个声音,自己便算是成功了,至少在官家心目中有了好印象。
至于储君是谁,胡旦并不担心,现在最重要的,是迎合上意,况且官家还算年富力强。所以,胡旦便赌上了这一把。
赵光义是谁,做官做官家,都是要多少年经验的人,怎么可能被朝臣这点阵势给吓唬住了,当然心里还是有自己的想法。
赵光义依旧面沉似水,心里暗暗的盘算着。
不过,胡旦的话,却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这个时候,居然还有不开眼的人,群臣顿时哑然,纷纷转头看向胡旦,胡旦倒也不慌不忙,很是镇定。
“微臣以为,储君当以立长!”胡旦的声音再一次响了起来。
殿中诸人正有要反对的,但是却有快了一步,这人便是左拾遗董俨,董俨说道:“臣以为,储君当以立长为要,以此形成定制。使大宋江山更加稳固!”
董俨的话刚刚落脚,陈象也跳了出来,口中喊着附议。陈象刚刚说完,又站出来一个人,却是右拾遗赵昌言。
原来这几个人,便同是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因此倒也经常往来,常常一起聚会。其中,赵昌言却是贡举时候的,拟定的状元,结果殿试之时,赵光义更是看中了胡旦,因此将他降为了第三,成了探花。
而陈象,便是同年榜眼。因此,这可以说是大宋朝太平兴国三年的群星荟萃的局面,渐渐的也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只是现在都还没有位高权重之人,因此,影响力并不算很大。
但是,知谏院现在虽然并入了御史台,但是御史台无常官,领导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调走了,而且还是外官兼任,因此,这几个人在知谏院也算是有些名气。
就在前一曰,王化基就已经和他们打好招呼,到时候定要推举陈王赵元佑为太子,结果没想到,这几个人居然忽然变卦。
所以,当他们站出来的时候,就知道,一定会得罪王化基。王化基是谁,便是赵相推举的,也就是说,得罪了王化基,便是得罪了赵普。不过,他们根本不怕!
因为他们有纠察百官之责,是读力于两府的机构。但是,也同是得罪了魏王,宋泌也和自己提前打了招呼,但是现在也变了卦!
这一次,胡旦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所谓富贵险中求,大家一看这情形,当然知道这是在博一博了。
本来朝廷中的争论,是两方的争辩,没想到却一下子被这几个人搅了局。顿时开始混乱起来。
这时候,忽然一个声音喊道:“臣附议!”
众人更是一惊,因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李昉,乃是太平兴国三年和五年的贡举主考官。凡是太平兴国三年和五年的举子,都是他的学生。赵光义让他主持贡举的意思,便是因为李昉乃是南唐降臣,而且才学卓绝。不用担心朝臣拉帮结派。
但是,李昉这一站出来,赵光义才猛然醒悟过来,原来李昉还有这么强的势力。本来,赵普进政事堂拜相的时候,是李昉也跟着进去的。结果,被卢多逊给抢了先。原因无他,李昉一直标榜着不结党。
连一向以不结党著称的李昉,现在看起来,也隐隐有党羽形成了。李昉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本身却是翰林承旨,乃是翰林院第一的大佬。同时也是工部尚书的头衔加在身上。
和扈蒙不一样的是,扈蒙不过是刚刚升为工部尚书不久,这工部尚书的位置,还是李昉让给自己的。而且翰林学士的学位,比起李昉来,还是低了一级。现在李昉却是顶了个工部尚书的衔,做翰林承旨。但是也算是进入了尚书省,离着政事堂就差了那么一步。实际也就算是个准相了。
现在看见自己的领导站了出来,很是后悔,为什么自己这么快便表了态。没想到自己的上司,竟然就这么和自己意见相不同。
李昉一站了出来,中书舍人李穆也站了出来,表示愿意拥立皇长子。宋白,郭贽也站了出来,都表示支持皇长子。这两人都是中书舍人,都是中书省的人,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的实权派,令人再也不敢小看胡旦的胡言乱语了。
一时之间,朝廷上面形成了三个派系。唯一没有发言的,便是宰相沈伦了。
赵光义心里暗喜,看来自己用不着亲自上阵了,假意的问沈伦道:“现在朝臣争执不下,沈相以为如何?”
沈伦想都没想,一向以老好人自居的沈伦,开口说道:“臣以为,现在众臣意见不统一,此事容后再议不迟!”
赵光义问沈伦,一来是试探于他的态度,没想到果然是泥塑的菩萨,都争吵成这样了,居然还是无动于衷。二来,也是想让他来表个态,毕竟是宰相。
赵光义听了,心里也不是滋味,不过还是松了口气,似乎是预想中的答案,但是却也略微有些失望。
要是现在强行册立元佐,反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而要是政事堂的几位宰相商议再决定的话,恐怕元佐就彻底没有希望了。
首先,赵普肯定是支持元佑的,而卢多逊支持赵廷美,沈伦两不相帮。而支持元佐的李昉,却没有进入政事堂,虽然很有威望,却还不是宰相。
所以,要真是廷议的话,元佐便没了希望了。政事堂是一切政务的最高决策层,他们提出了意见,才会向皇帝报告。同时,对于皇帝的旨意,有封驳之权,不予以执行。因此,政事堂便是大家争来争去的目标。所以,宰相才是大宋朝官迷们的最终梦想。
没想到很热闹的一场朝会,居然以这样的情形结束。赵光义大声宣布道:“既然如此,此事暂时推后,来曰再议!”
而后,卷帘大将正要问还有人上奏没有,却听见一人再次站出班来,说道:“启奏皇上,臣有事要奏!”
赵光义现在心情大好,但还是面沉似水的说道:“准!”
却见此人,正是宋泌,只听他说道:“皇上,臣弹劾中书舍人李穆,私下与卢相邀请卢相于汴梁河畔聚会,而且行为放荡,还到处宣扬自己乃是中书省的官员。令朝廷名声受损!其次,弹劾李穆抄袭魏王笏记,窥探公事!”
笏记,便是大臣们上朝的时候,手上拿着手板,上朝前,将要上奏的事情记在上面。而且,朝廷一些重要的决定之类的,也记在上面。也就是相当于笔记本或者备忘录的意思。
前面说李穆行为放荡,有损朝廷威严,本来也是一罪了。现在却又抄袭魏王的笏记,便是更大的罪名了。
这一招,不可谓不毒。俗话说,御史御史,遇到便死。乃是形容御史台的人不好惹,更擅长于捕风作影。神宗朝时期的乌台诗案,便是御史们制造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