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在银行里坐了一会儿,喝了杯茶,府丞老李把银行的账目报了一遍,大致正常,签合同的那些大商户并没有受到杨材的影响,所有钱均到账。
雨墨请了三天假,今天也并没有见到她,守在她家门口的下人回来禀报说,雨墨确实不在家,不知道这小妮子搞什么鬼。
李也过来了一趟,大致是商议一下银行反击战的细节问题,这小子办事效率很高,已经把高利贷的几个大商户拿下,许辰对这件事还是很小心的,毕竟杨材忽然的沉默显然有些蹊跷,还得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才行,一旦把高利贷搞垮,银行就能在京城奠定龙头地位了。
开分行,各类投资,甚至发行纸币的事情也要等到搞垮高利贷之后才可以大施拳脚,许辰对做生意的经验的确不多,但这一行往往也需要有天分的人,目前来看,还算能够驾驭。
跟李也闲聊了一会儿,便是说起了京城第一名记沈思思,这女人也算帮了自己的忙,好感肯定是有的,况且这么漂亮的女人一直很给自己面子,男人的优越感便油然而生了。
李也之所以说起沈思思,是因为八月十五的时候,宜厢院举行特大诗会,这倒是出乎许辰的意料,文人墨客逛青楼这在唐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也没听说过青楼还要举行什么诗会,真要是这样的话,去的想必也是一些风流才子罢了。
李也就道这就是宜厢院不同于其他青楼的原因,形成这个产业链也是因为名记沈思思的关系。这女人堪称是才貌双绝,名扬在外,所以宜厢院也就成了才子们的扎堆聚集处,久而久之,诗会便也就成型了。
唐朝无论是诗人,政客,皇帝,甚至到普通百姓对于诗歌的热爱程度远远超乎想象,青楼举办诗会也是很容易形成的现象,来这里的才子们无非是出于两个目的:博得美女的青睐,希望可以打出名声。
当然都是为了名声而已,前面说过,唐朝在开设初期沿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但李隆基执政时期明显出现了一种现象,状元可以内定。
不过这也需要有才学的人才能被举荐,前些年就出现一位内定的状元,结果搞得太明显,是一个高官的儿子,接着便被举报,这举报的人还是安禄山,李隆基听后当即勃然大怒,面试之后发现这孙子啥都不会,教了白卷,官方称“曳白”,这就是交白卷的历史由来了。
对于唐朝这样的事情已经发展成了现象,这也就成了众多文人才子平步青云的终南捷径。
对于李也来说,沈思思显然已经见识了许辰姐夫的才学,诗会那天肯定是被邀请在列的,而李也想要抱大腿,沾着姐夫的光,去宜厢院溜一圈,顺便也是提醒一下许辰,好准备一番。
京城卧虎藏龙,才子众多,许辰这名声虽然被传的神乎其神,不服者肯定是有的,在那些自认为满腹才学的文人心里,想要扬名立万,吸引王亲贵族圈里的重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败许驸马了。
李也这么说的目的许辰自然知道,自己穿越来满打满算也不过两个月的时间,不过自己这才子的名声却是打的响亮,风头太盛也自然最好了成为众矢之的的准备。
这当然是后话,距离八月十五还有半个月的时间,也没那心思多想一些,眼下还有许多事要做,最重要的就是弄清田荣老贼为什么要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引起杨国忠的注意。
如果说李三皇帝提拔杨国忠是为了牵制陇右贵族的势力,宠幸安禄山是为了让朝堂注入一点新鲜血液,那么配合田驸马把自己划为太子一派又是什么目的呢?
这都是许辰要弄清楚的,目前来看,自己也不过是个小小驸马,上任兵部侍郎这么大的职位,即便有田程罩着,很明显也不好混,自己一无资历,二无背景,三无军功,有的只是皇帝的庇护,这就像大学里选班长一样,你和辅导员有亲戚,而且毫无领导能力,大家肯定都不服你。
当然这个比喻过于差劲,皇帝的威力还是有的,别看李三暮年昏庸,但要知道他在位几十年,一手开创了举世闻名的盛世,他的话还是相当有分量,别看杨国忠呜呜喳喳一身能耐,说办他,一句话的事,而现实是,老皇帝已经昏庸了。
即便有皇帝庇护,这官也肯定不好当的,所以许辰想要了解田荣葫芦里卖的诗什么药,这才是关键。
即便形势无法改变,知道对方的意图对于许辰来说,还是利好的,至于如何在李三寿宴上风搔一把,这也是关键。
如果田荣是想利用自己这个被一致看好上位的契机,来控制,以便利用自己,那么,许辰能做的是:利用这个契机发挥最大的效应,争取更大的势力,让想利用自己的人无法驾驭。
所以才选择在寿宴谄媚一番。
谄媚自然要送与众不同,震惊朝野的新奇玩意,许辰之所以答应李霜儿,肯定有十分的把握:在实验千万遍后,玻璃的雏形已经制出来了!
玻璃这东西对于这个时代显然是珍奇物件,而玻璃这个形态能制出千万种花样,许辰便是让李也找了京城了最好的工匠,准备在这几天的时间里,打造出震惊朝野的寿礼。
如果有人批评许辰用这种奇银巧术来博得上位,那么好吧,你赢了。
几天的时间里做出这东西肯定有困难,许辰便也就一直蹲在小黑屋里搞发明,前面也说过,在古代这样毫无设备仪器的情况下,自己的现代科学理论实际上执行起来有些困难,许辰这也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坚强的毅力,执行力,才得以成功的。
正做着研究,紫儿却是跑进来说,公主让他准备准备,晚上要去长公主家里参加晚宴。。。。。。。。。。。。。。。
(你若不离不弃,我便十月一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