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容易的精神分裂——
实际上就是阅读、以及创作——把两种要素合二为一,即能最大限度不断制造出“新的人格”。
并且每一种都相对健全——
沙由佳和叶琉璃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全部都是霞之丘诗羽倾注在其中的感情——
是霞之丘诗羽的分身。
不过因为火热程度产生了差别,能够同时感知到两种人格存在的并不多——如果不去刻意进行联系的话,也不会察觉到这两个背景设定完全不同的故事之中两个角色的相似性。
不过、如果都实写化的话,也未必会选择同一个演员去演,再加上不同的演员演技上的差别、以及理解上的差别,两个角色会给人更大的印象差距。
字面之中塑造出来的、是灵魂——
而通过实写化或者插画,以及在人的大脑之中勾勒出来的形象则是可以供给灵魂凭依的躯壳。
不要把声优和角色混为一谈——这么说着的某个男人,虽然大部分的角色出于印象考虑、最终没有更换声优——
不过像是《怪化猫》这样的老番还是将声优更换掉了。
如果没有出现之前的那样的负面新闻的话,可以预见到是完全没有必要更换的——
不过真的因为声优讨厌起某个角色的状况其实也算少见。
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人格——以及同一个人所演绎的角色也有很大的差别——
不仅仅是声音的演出、实际的演出更是如此。
基本到了一定阶段、总是会有演员的访谈录来谈及起自己和角色之间的差别——
“我和角色一点都不像。”
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宣称——
“我和角色还是有一点点相像的地方的——”
即使说出了这样的话语,那所谓的“一点点”的边界到底在何处呢——并且通常这样说的、都是那个角色还比较符合普世价值观的情形,多少有些想要吃角色红利的意思——
扭曲、病态、疯狂的人格,哪怕真的和自己的内心有些许相像,也绝对不会愿意承认——总是会在之后被人扒出来、冠以“果然这家伙就是在本色出演”这样的评价。
实际上只是提供了躯壳、声音——让某个灵魂在这具身体上短暂得到了生存的机会——
如果是大热门的作品、不断续订续订,可能到最后自己都分不出来角色和自身的差别了——这就是所谓的“夺舍”。
开始渐渐朝着角色靠拢、性格也是,思考方式也是——
甚至由于性格越来越靠近,以至于连命运也开始靠近。
插画、之后再让插画动起来——不管是3D还是2D,立体还是平面的,都是让某个灵魂转生到了一具容器内。
如果既没有实写化、也没有做成动画,同时没有插画,在脑海之中所塑造的轮廓——以及在阅读的时候代入进去、真情实感感受到悲伤和喜悦——
那个瞬间、也是那个形象短暂拥有了真正的脑、以及情感的寄托所——原本只是虚构出来的角色、可是那一刻的情绪被谁体会到了,也就完成了补完。
无论电视剧和动画拍成怎样的模样——如果是漫画的话还好,毕竟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具象化的形象,不过在声优上依然还是会出现吵来吵去的情形——
那些从一开始就没有固定的形象,仅仅是靠着几行很模糊的文字来描述出来的——诸如皮肤比雪花还白、毫无血色,头发也是纯白色的,就连嘴唇都透出半透明的粉,全身上下透出了非人气息。
这样的描述、可能有人想到的是闪闪发亮的纯净公主、有人想到的是被祝福的圣女、有人想到的是奇怪的病人、出没在雪原的妖精,当然也有吸血鬼的说法。
毕竟白雪公主的追本溯源,也有人认为之所以白雪公主被排挤是因为她从一开始就是个吸血鬼——有着不正常的白色皮肤、红润的嘴唇,同时在女巫不断下毒、绞杀、陷害之下,在棺材中还能复活,听起来和吸血鬼的特征完全吻合——
只是把梳子摘下来、只是把缠绕在颈项上的丝带取下、甚至仅仅是一个吻——或者在搬运走了棺材之后,她就能复活——
死亡之后尸体没有出现僵硬、也没有出现腐烂,始终能保持栩栩如生的样子——格林兄弟的童话都号称是在四处搜集的素材所创造的,实际和民俗学家搜寻当地的故事、追本溯源的行为也相差无几——
故事在几代之后就会转变成不同的样子。
甚至在创作的当时也会因为思想的改变,其他的缘由而把原本的剧情进行修改——初版的《白雪公主》和之后出版的《白雪公主》可以说完全不是相同的模样——
而那个故事似乎最初也并不是继母、而是亲生母亲对自己的女儿做出了无限多残忍的事情。
似乎是为了伦理问题考虑、生怕人会因此害怕起自己的母亲来最终把这个原型的故事扭转了——
出于这种事情考虑而进行的扭曲是否是允许的呢……
与其说是是否允许,不如说在文本无法按照现在这样自由流转的状况下,各个国度的语言也都不甚相通,某一个故事漂洋过海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
在这种状态下的我,是可以评断手冢佐和子的笔记的。
毕竟、又再一次要被擦除了。
毕竟神部希的力量是“消除”、自然也拥有反向的力量。
反向的力量是“复原”——
已经消失掉的东西、已经擦除掉的部分,如果还想要复原,就是丢在了回收站中。
看起来好像已经丢掉了,其实还是保存在某份专用的缓存之内的,定期检查一下,看到后悔的再还原回来即可。
即使是存在各种盘符之中的,只要保存的磁道内没有被覆盖上其他的东西,也还是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将内容还原的。
只不过在正常的盘符之中能够打开的部分数据、是察觉不到“回收站”的存在的。
回收站内堆满了垃圾、也无法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不过某一刻、某一个应用程序被丢入了回收站内,那么在这一刻将会接触到自己忘却的部分。
在修改器修改存档的时候、之前要先将原本的存档删除,在那之后打开游戏才能够看到自己后注入进去的档位。
虽然说也可以覆盖替换、不过相当多的人其实下定不了这种决心,最终会选择复制一份存档。
不过最后可能会非常惊讶地发现一直到最后自己这份用来作为纪念的备用存档也完全没用上,一起进入了垃圾桶中。
在回收站、游戏的本体忽然被替换的存档仿佛突然找到了失却的碎片,在读取的时候读取到了大量的——原本属于自己的存档,也有在网络上下载的其他人的不那么完美的存档。
从加米的肚腹中被弹出来的我,在与神谷圭太郎对视的时候,我知道这家伙一定是短暂赋予了我某些记忆、之后又想要再一次把它们丢入到垃圾桶。
在这个变动的时刻,我触碰到了以为已经忘却的碎片。
它们始终作为废弃的原料躺在回收站内。
不过因为服务器只有一个,删除掉的内容可能会共用同样的一个垃圾桶,由此我就也能接触到其他人的碎片。
不同的家伙删除掉的部分截然不同。
而我现在还没有抵达到拥有删除权限的部分、所以唯独无法清楚看到自己到底删除了些什么东西。
能接触到的那家伙又一定不会赋予我权限。
对于那些存在来说,这种权限,也是自身的保障——为了避免事态朝着不能改变的方向发展。
手冢佐和子的笔记也好、火怜酱的笔记也罢,其中都有着只要故事流传就一定会因为角度问题出现扭曲。
不管是之前被她们提到过数次、甚至我自己都提到过的桃太郎的故事,狼来了的故事——还是白雪公主的故事。
如果认为这故事完全是虚构的、那么最初虚构出来的这故事本身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么——
其实也未必、作为传说中的人物的“浮士德”的形象在两个不同的名家笔下都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姿态——
格林童话的睡美人、夏尔·佩罗的睡美人,以及迪士尼的水美人其中都存在着差异点,甚至迪士尼的版本,直接把夏尔·佩罗版本的睡美人的女儿的名字作为荆棘公主的名字存在了。
而原本拥有名字的女儿消失无踪。
这些人可能都有着搜集素材的行动、如果存在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可能还有某个版本参考了另外一种版本的可能性——
不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最终所形成的版本,和最初在民间内流传的,形成了根本性的差别。
核心的部分是否是一致的呢……即使连这件事,也是无法确切进行断言的。
同样的棋子、同样的牌落在了不同的人的手中,进行组合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同。
也许白雪公主的故事最初就是一个吸血鬼被自己的母亲厌弃、被自己的周遭一切存在所嫌恶,只能在森林里和动物以及小矮人成为朋友,也还是要被猎人追杀——
还有知道踪影的存在的旧日的宫殿中的管理者追杀——
被人说厌恶、被人所恐惧的,恰好就是无论杀死多少次都能复活的肉身,不管是使用漂亮的丝带、梳子,还是毒苹果,都不能让这位公主殿下死去,最终想要走上正常人的道路,只能编造出一个美丽的“童话”。
或许整个故事之中,被虚构的部分就只有公主殿下是因为王子的爱才醒过来的——尽管后面很多二创都狠狠讽刺了这一点——
仅仅见过了一次的王子,既不了解其人格、也不了解其思绪,竟然有着足以让公主殿下醒过来的爱意……
当然其中一种可能性、之前已经有吐槽过了,这位王子可能有特殊的兴趣爱好——
另外一种就是本来就是要复活过来的、可是却选择了这样的理由来避免王子殿下产生恐惧之情。
甚至,还让王子殿下相信这就是天命的所在。
第三种情况——王子殿下确实有着足以让公主殿下醒过来的爱意,或者干脆就是拥有类似的魔法,是为了隐藏自身,才会以这样的理由让他人来接受——
第四种……
第五种……
无论多少种可能性,都会在目视者的头脑中定型。
那么、这份灵魂在他人的头脑之中出现的形象,也毫无疑问并不比荧屏之中显现出来的更加低劣——
甚至、无法传达给他人感受的独一无二的部分,会认为才是真理的所在。
所以才会、对于无论怎样的实写化,都充满了愤怒。
在看到了那个形象的时候,总感觉——似乎有什么东西,本来蕴藏在自己内心的事物被磨灭了。
在绝对无菌的环境下、授予知识——一定程度上的知识,之后全部都靠着书籍和类似的东西——
靠着这些来填满这个个体的【世界】。
自然而然就能够轻松诞生出各种各样的“人格”。
长成这副样子的、拥有这样笑脸的,这种经历和人生的——如果自己是这家伙的话,会做怎样怎样的事情——
在这些误以为是虚幻的东西之中,逐渐掺入实际【世界】中的真实的存在,同样也都会以自己的意识加以妄想,肉体是现成的,只需要注入第三方视点所看到的人格,所理解的故事即可。
这样无论一个肉体中填塞了多少人格,也不会因为个体——某一个人格太强势、其他的人格都不得不蜷缩在强势人格的影子角落中——
毕竟是作为主干性来滋养的、和预计的恰好不同——
主干人格越丰富、其他人格都营养也就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