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米希斯还和安图扎托交流,米希斯因为长时间在边疆所以是懂咯尔语的,当时安图扎托问他这样让他们士兵在自己的队伍里,那不怕他们在队里反抗。
米希斯的回答是,怕当然是怕,那样对他的损失是极大的,但是按他们现在军队二十五万的实力是完全能够将他们给制服。
米希斯说的是实话。
而安图扎托就问他那为什么还这样,不杀了他们的人,而留着他们。
米希斯说,大家都是有母亲的孩子,或者是有妻子的丈夫,如果不在迫不得已那就不会杀的。
后来没想到的是,喀尔与罗达斯交好,并且后来有很多次战争安图扎托都在暗中不以自己国家的名义帮过米希斯。
以一种仁军的思路来打,而很多的百姓也都知道他们是好的,最后就有几个百姓偷偷的打开了城门,然后接着他便释放俘虏,也是一种仁。
至于对那安图扎托不杀也是一种仁,不过这种仁也是分人的,有一些就不得不杀,不然当真他们会祸害他们的队伍的,仁义之军固然重要,但不能像那宋襄公舍己为“敌”,那是来自东方羲国的一个典故,切尔歇曾经还看过,那是军中大忌。
但是当时米希斯已经看了那安图扎托当真也是一个讲道义的将领,就凭他那愿意撞柱就知道他一个愿赌服输的人,所以米希斯才选择不杀的,这也是要知人心。
这个在他的《计略》里他是写到过的,这是在那识人里面就写过的,不然一个会向周边攻城略地的米希斯其实骨子里对外族的人可并不是真的仁意,始终是有狼性的。
当然要打那仁意之战,其实有一个关键的点就是需要有足够的粮食,从抛粮到城里给百姓到在路上多给那几万人的喀尔人。
那也得于当时的他有足够的封地才有足够的耕种土地,那个时候的瓦伯家军是有着足够的实力的。因为当时有九个兄弟,其中有七个都是伯爵,一个是老三米希斯伯爵加主教又头衔,还有一个是六弟远洋经商,没有将心放在仕途上,所以一直都是子爵,再加上他们父亲的伯爵头衔所以又多了很多土地,整个瓦伯加九兄弟加上他们老爹的一共封地都占了近三个大州,也就是差不多罗达斯的四十九分之三,可以说光是那三个大州独立出来都能建立一个大国了。
罗达斯在格列夫上台之前是没有谘议院的,而之前一直以来都是实行“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品位结构”,都是以职、阶、勋、爵来形成体质的,职,便是官职,比如像一个州的州长,一个市的市长,一个城的城长,一个卫所的卫长或是所长,而阶,便是官职的大小,就比如正级州长以及副级州长,副级州长到市长,市长到城长,这是由高阶到低阶。
而勋都是指特殊的奖励,这种奖励有分田,有加俸禄,有给予某种权利,而勋很多时候都是很特殊的,一般来说都不会奖励勋,因为它的特殊性很多时候都会引起其它贵族也好,其它官职也好的不公平,并且还能会导致基辅大公在权衡的时候会控制不住权力一边倾侧的情况。
所以除非这个人真的所做出的功劳大到了一定的程度,那就会适当的给予一些奖励。
至于爵位,其实大多都是那些曾经被统一的部落首领,也不是后来的贵族子弟,那是为了拉拢人心才赐予爵位的,所以到现在位置很少有普通子弟封爵的,封了也是没有太多军权的那种爵位。
而且当时因为瓦伯家的功绩突出,所以实行了奖田制,这属于勋,就是你所攻打下来的地,就属于是你家的,但是要按土地来交税,所以当时瓦伯家军可以说是和长袖善舞。
本来那个时候的瓦伯家还与一些商人有着一些贸易,说真的,很多的人都说瓦伯家在那一代人简直就是顶峰的存在,但是也就是国为这样,有一句话就是功高盖主,所以引得基辅大公的反感,于是便针对他们家下了一把狠手。
特别是自从米希斯死了之后,他们瓦伯家一下就进入了门前衰的破败惨像。
接着就是六弟经商的时候航船,遇到了海盗,虽然六弟是他们几个当时武力排第二的,第一的米希斯,也是一个能够以一对几十的那种,但是当时海盗有所准备,而且人数极多,敌众我寡,所以落得噩耗,而且切尔歇的舅舅现在都怀疑当时他六叔的死是不是被人故意看准的陷害的,因为那些海盗如果是劫财的话也不至于沉船,因为六叔的那船拉回去也是值钱的,而且舅舅小时候就记得六叔在海里与很多海盗的关系是很好的,六叔是一个很识时务的人,他知道海盗会抢劫,所以他直接和几家海盗说好了,免得大家抢起来那么大家还要流血,还不如每次过海峡给多少钱,这样做还反而会被那些海盗所保护,现在很多的海盗都是会承包了一片海去管理的,比如那恩洛氏家族。
至于将六叔给杀死的,就不知道是那一个家族的海盗了。
而至于那个其它的几个兄弟也同样一个一个都莫名死的死,比如老大老四老七都是在战场分别被敌人用毒箭射死,因为上马时马一惊从马上摔下正好磕到了那石头上脑瘫了半年最后还是死了,老七因得了传染的疾病而死,还有失踪的失踪比如老二因为去探测战斗地形,所有人似乎遭到的埋伏,都没在了,还有一个老八因为老四与老二连续的死,后来疯了,跑出门外也不知道去那,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反正当日辉煌只留下门落叶。
但在米希斯生前,他所留下的一次次的胜战,让很多自己部下的将领也好,军师也好,都对他有着说不尽的称赞,都有人在军中打趣的说,跟着瓦伯·米希斯又忧又喜,这喜自然是似乎自己每次都不用担心自己的这条命,因为有着他们的大将军米希斯呢,他会出神入化的带领他们绕过死神并取得胜利,但是又忧,这忧自然是有一些开玩笑的成份,他们说,有这么厉害的大将,似乎他们的存在都已经是摆设了。
瓦伯·米希斯运用自己的才智,甚至在短短的七八年里向四方征讨了近十九个部落,向喀尔国、扶余、百济以及塞伊攻下了共九十八座城池。
他的故事都达到的妇孺皆知的程度,有一些罗达斯的小孩天天都喊着那是学习的榜样,每天不是学着练武,就是玩着一些关于军队的游戏,比如分成两方人,两方人都手里握着一只木棍当成自己的武器,然后在自家的那小镇小山里跑来跑去,当成是两军交战。
当然凡事都是有两面的,特别是名誉这种东西,永远无法绝对,而那些曾经被卷洗过的民族乃至扶余、百济、喀尔这些国家里的小孩在大人的引导下都是要痛恨,因为这个人夺走了他们的土地,杀害了他们的同胞……但似乎他们都没有教育孩子让他们见到这个人的时候就要复仇什么的,而反而是如果某一天遇到了,在没有绝对的实力下不要与这个魔鬼冲突,要迂回,要逃跑……也可能看得出米希斯在敌人的眼里是有多么的可怕了。
不是说米希斯都是一直仁,他只是某些战争里觉得以仁攻心要胜算大并且损失小一些,不然的话,对于一个在战场上不断斯杀到红了眼的他来说,他果真下定决心后,杀人如刈草,没有半分犹豫。
这也是后来的人觉得米希斯这上人极为有城府,并且在性格上是一个阴阳双面人,有时觉得他极善,有时候又觉得他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恶徒。
有些人甚至觉得他的善良很多时候都可有是出于政治利益以及军事利益而表演出来的而已,似乎米希斯这个英雄并不是一个正面人物,始终并不是所有英雄都是背后有光芒无限,而在那光下而其实也有无数不可告人的阴暗。
曾经他最凶残的一次便是将对方一百多敌人活活地一个一个地扔到那些恶狗里,任其被撕咬,反正在那一刻,很多人都觉得米希斯仿佛是魔鬼寄生似得。
所以到了后来瓦伯·米希斯因为那形象已经树立了,战无不败,并且当他显现恶的一面时手段残忍,但倘若投降他会以仁,
所以很多部落就会衡量自己是否能够正面对抗那瓦伯家后来近几十万的大军,然后如果一想反正打不过,投降了还有好处,不论是对士兵还是对百姓,瓦伯家都有足够的封地去供养,当然只要你肯劳动,起码在那战乱的时候能够通过劳动不饿死已经是极大的幸福了,但如果不投降最后打输了,那简直就是会面对地狱般的暴行,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