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和卞夫人来到司空府,卞夫人直接去往了后宅,让曹彰自己到书房去拜见曹操。
曹彰来到书房外,让下人去向曹操通报,不一会儿就得到了批准进入的回复。
曹彰缓步走进书房,只见曹操坐在书案前,面前摆放着几本奏章,眉头紧锁。
“父亲,这是又遇到什么烦心的事情了?莫非是三家店铺的生意出了问题?”曹彰关切地询问着。
曹操抬起头摆了摆手:“不是,店铺的生意还算不错,收入也很可观。而且你研制的三种武器现在也开始制作生产,虽然第一批次不会制作太多,但也在顺利进行当中。”
“既然如此,父亲为何还愁眉不展?”曹彰不解地问道。
“是粮食问题,今年中原一带雨水多,很多地方都遭了水灾,必定欠收。现在我们是手里有钱,却没有地方去收粮。我心里才发愁。”曹操向曹彰讲述了自己烦心的地方。
曹彰听了曹操的话恍然大悟,粮食问题的确是他之前没有去琢磨的,光想着怎么赚钱了。
现在中原欠收,雍凉地区又是刚刚结束战乱收复回来,也不会有太多的粮食储备,难以调往中原,现在是变成了手里有钱,却没地儿买粮食的窘境。
这个问题,曹彰一时也想不出解决的方案。
曹操见曹彰也陷入沉思,赶忙摆手说道:“好了,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解决方案,又岂是你一时能想出来的,说吧,你来找我有何事?”
曹彰赶忙说道:“回禀父亲,仲权已经从长安回来了,但他没有找到写给李傕的通敌书信。换句话说,我们手里掌握的所有证据,都只能证明通敌的人是董承,与子桓兄长无关,所以我今日来找您,是希望可以将他释放。”
曹操听到曹彰的话微微一愣:“你说要把子桓放了?”
“是啊,现在没有证据证明他通敌,或许他真的是出于好意,想要对我表达关心,我又岂能不识好人心,恩将仇报,反而一直关着他?!”曹彰认真地回答着曹操。
曹操用审视的目光盯着曹彰看着,显然他没想到曹彰会这么轻易就放过曹丕。
“你母亲去找过你了?是她向你说情了吧?”曹操沉默了片刻,直接开口问道,他想知道曹彰是不是被卞夫人影响,才做出这个决定。
“母亲的确是找了我,她的一番当头棒喝,让我彻底醒悟。无论到什么时候,我和子桓兄长都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怎可因为莫须有的猜测就反目成仇?这不是亲者痛仇者快,让外人看我们曹家的笑话吗?!”
“母亲的话,让我幡然悔悟,也意识到不能再继续错下去。正好仲权也没有找到证据,那我想就别耽搁,赶紧将子桓兄释放。免得让外人误会,我们兄弟为了所谓的世子之争,互相陷害,反目成仇!”曹彰将自己释放曹丕的理由,向曹操做了一番解释。
“这些说给外人的场面话,你就不必在我面前说了,我要听你真实的想法!”曹操摆了摆手,直截了当地追问着曹彰。
曹彰也没有客气,直接回应道:“我真实的想法,就是该做的生意已经做好,我不想将这半年辛苦积攒的好名声,因为这件事全部败光!”
“也不想因为兄弟阋墙的传闻,将刚刚稳定的大好局面搅乱。所以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将子桓兄长释放。”
“我是想争世子之位,但我要赢得光彩,赢得漂亮,而不是靠这种鸡鸣狗盗的小伎俩!我相信父亲也希望自己未来选择的继承人是一个有头脑,有胸襟,而且知道如何顾全大局的人!”
曹彰没有再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豪气干云地在曹操面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说得好!”曹操看着曹彰发出了一声赞叹,随后站起身来。
“我曹操的儿子不能是废物、孬种,不能只靠着玩权谋诡术来安身立命!要有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本事,要有气吞山河和包容万物的胸襟!所以,想做我的继承人,肯定是要凭本事去争,而且就如你所说,要光明正大的争,争得光芒万丈!只有能够凭真本事赢得一切的人,才有资格做我曹操的继承人!”曹操被曹彰的豪气影响,也大声地表达出了自己选择世子的标准。
父子俩对视,都忍不住仰天大笑,在这一刻,两人心中所想完全契合在了一起。
曹操笑了几声,重新恢复了平静,看着曹彰说道:“那就按你所说,将子桓放出来吧。不过虽然死罪可免,但是他毕竟是有个监管不力的责任,还是得给他一些惩戒。也是告诉他,这件事不是就这样算了,必须要让他长教训!”
“回父亲,我已经想到了惩戒他的方法,请父亲批示。”曹彰马上回话说道。
“看来你是早有准备了,好,说说,你打算怎么处罚子桓?”曹操开口问道。
“我征伐长安归来的时候,看到雒阳已经彻底荒废,这里毕竟是百年古都,又有八关环护。而许都地处中原,无论是冀州、荆州都可以直接威胁。”
“所以儿臣斗胆向父亲建议,可以派子桓兄长前往雒阳,监管雒阳重建的工作。这样待到雒阳恢复往日荣光,我们也可以将天子迁回,既满足天子的心愿,也可使我们大本营更加,牢固,可以安心和袁绍、吕布之辈展开抗衡!”曹彰将自己的想法向曹操讲述了出来。
他曾经看到了雒阳的满目疮痍,早就有了重建的打算,但这毕竟是耗时费力的工作,他一直也没想到要如何开展。
现在正好要处置曹丕,让他去做个监工,远离许都,防止他再继续搞阴谋诡计,是一个一石二鸟的绝好安排。
“子桓监工,重建雒阳……”曹操小声地念叨着,回味着曹彰的安排。
曹操何等精明,马上就明白了曹彰的用意。
重建雒阳绝非朝夕可以完成,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这段时间曹丕将远离许都,脱离权力政治的中心,曹彰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开展更多的行动,更好地树立威信,巩固自己的声望和地位。
自己即将和吕布、袁绍开战,让曹丕先暂时离开重建雒阳,可以让三子的世子之争先暂时停歇,也便于自己集中精神,安心应战。
曹丕重建雒阳,对于汉室朝廷来说,也是一件大功,而且他长子的身份还在。一年之后,他依然有继续争夺世子的机会,也附和曹彰所说,光明正大争夺的说法。
综合考虑,这个计划有诸多好处,的确是目前最好的安排。
“好,就按你所说,安排子桓带人去重建雒阳。”曹操拍板做了决定,随后他略带惋惜地说道,“子桓有了安排,那个史阿就为他做个替罪羊吧。他不是想杀身成仁吗,那就成全他,送他上路吧!”
曹彰点头:“是!”
“这件事就交给你去传达,你去通知子桓,顺便也告诉他,是你宽容大量释放了他,让他以后好自为之吧!”曹操将处理这件事的权力还是给了曹彰。
曹彰自然明白曹操的用意,这是要给自己立威,同时也是让自己卖好给曹丕。
毕竟两人还是兄弟,表面的平和亲密,还是要维持的。
曹彰立刻拱手施礼:“是,我马上去安排!我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子桓兄长此去雒阳,还可以帮助父亲解决军粮的问题!”
曹操的眼睛立刻亮了:“什么办法?”
“在司州大肆推广屯田!”曹彰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曹操迁都许都之后,就大量地开展了屯田的行动。历史上的曹魏政权,也是将屯田的制度大肆推广,维系了数十年的朝政支出。
屯田的提议,相当于把原本无主的土地收归国有,大量收复无主土地,组织流民种植来提高粮食产量,用产出来维系军粮,余粮填充国库和朝政开支。
曹彰也是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这个方法。
曹操听到曹彰提出的是屯田的方法,原本兴奋的表情又暗淡了下来。
“子文,你的想法虽好,但在雒阳周边开展屯田,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曹操轻轻摇了摇头。
“雒阳一带荒地极多,且战乱过后,流民众多,为何不容易开展屯田?我们可以主动给流民提供农具、种子、土地,难道他们还不肯接受?”曹彰向曹操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这些方法固然是可以吸引流民加入屯田,但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税率问题。我在许都周边屯田,和农民采取的是五五分成,然后三十税一的税率。”
“这样算下来,农民扣掉分成和税赋,还能够有一定的余粮,所以他们愿意接受。可司州的情况不同,战火之后,土地贫瘠,收入会少很多。如果还按照这个分配方式,流民能够留下的粮食根本就入不敷出,所以我才说不好开展。”曹操向曹彰解释了在司州不好开展屯田的原因。
“父亲,那能不能适当消减一些百姓的税赋?”曹彰向曹操询问道。
“子文,这就是我为难的地方。这个比例,已经是我能承受的最大极限。毕竟每日朝政开销和我们的军队都需要巨大的财力保障,这个税率也是自前朝一直沿用下来的,实在是不好更改。”曹操有些无奈地回应道。
曹彰明白曹操所说的也是实情,随意更改税率不是小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会给曹操所有的辖区都带来影响,这是不可以轻易尝试的。
“更何况,现在已经入夏,即使开展屯田,也有明年才可以有收成,这也是流民未必有兴趣的地方。”曹操说出了第二个问题。
“如果父亲是担心这个问题,我倒有个办法:我们不如大面积推广稗谷。”曹彰向曹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稗谷?”曹操微微皱起了眉头。
“没错,就是稗谷,它不怕旱涝,生长适应能力极强,也会结穗,三、四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成熟。”曹彰向曹操介绍着稗谷。
“可是这稗谷的口味实在是太差了!”曹操轻轻地摇着头。
“那总胜过没有的吃!稗谷虽然穗比较小,但是产量却是极高。一般的粮食作物亩产大约为七斛,实得粮食约四斛左右;但稗谷一亩能收获二十斛以上,即使稍差一些的收成,也能达到十五斛左右。”
“如果按照这样的收成标准,绝对可以缓解我军今年冬天的军粮问题。也可以先将流民稳定,将屯田开展起来。等到明年开春之后,再重新播种稻谷就是了!”曹彰向曹操详细地解释着种植稗谷的好处。
曹操听了以后连连点头,曹彰的这个建议的确可以很大程度缓解今年欠收带来的军粮短缺的问题。
“好,子文,你的这个提议的确不错,那就把这件事也交给子桓,让他重建雒阳,并且开展屯田。”曹操同意了曹彰的提议。
“是!”曹彰答应了下来。
“对了,董承那边你打算怎么处理?现在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他,我们也总不能就这样不了了之吧?”曹操随后向曹彰提到了关于董承的问题。
“当然不能就这样算了!但父亲觉得,现在抓了他,只怕除了震动朝野,激发父亲和天子的矛盾,并没有任何实质的好处吧?!我看,倒不如将那封信直接送给董承好了!”见曹操之前,曹彰已经想好了处置董承的方法,直接说了出来。
曹操马上明白了曹彰的用意,微笑着点头:“敲山震虎,正好重建雒阳和开展屯田都需要大笔的费用,就让董承好好的出点儿血吧!”
“父亲英明,儿臣正是此意!”曹彰略带着几分恭维地说道。
“这件事也交给你去办,我相信你会争取到一个最好的结果的!”曹操笑着又把任务布置给了曹彰。
“儿臣领命!儿臣告退!”曹彰恭敬地向曹操施礼后,退出了他的书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