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区和萨区探明的石油引起科学界的巨大关注。
如果谁能解决了这个难题,不仅可以成为科学界的泰斗,而且,这产生的收益是非常惊人的。
其实,关于热机的研究,西方已经进行了50多年。
早在蓝星的1794年,米字国的科学家就提出了从燃料的燃烧中获取动力的理论。蓝星1833年,燃烧压力推动活塞做功的装置被发明出来。蓝星1860年,第一台煤气热机被发明了出来,但是热效率非常低。蓝星1862年,四冲程工作循环的理论被提出,热机汽油和柴油燃烧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所以,理论已经很充足,就差着按着理论把柴油和汽油内燃机做出来。
蓝星1864年5月,华夏政府立即从各大学中组织了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名为“华夏之心”,华夏开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内燃机的进一步研发。
民间也有很多科学家也投身于研究。
从理论到实践,“华夏之心”团队不断绘制新的设计图纸,修正和改进原有方案,寻求更为高效和稳定的工作方式。
科学家日以继夜地投入工作,深陷于对内燃机原理的研究中。不断进行详尽的实验,一次又一次地推翻假设,不断寻找答案。
在国家实验室里,“华夏之心”团队对制造出来的内燃机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测试。他们尝试不同的燃料、调整着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努力提高效率和可靠性。
最终,于蓝星1864年11月,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内燃机引擎轰鸣的声音响彻了整个实验室,一台完美的柴油内燃机终于问世了,这种新型引擎被称为“华夏之心”一号,因为它在华夏的发展和繁荣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华夏之心”一号的问世,为石油提供了新的用途,哈区和萨区的石油开始被源源不断地开采。
同时,大量农机也使用了内燃机,华夏粮食产能大增,一跃成为第一农业大国。
其实,“华夏之心”一号有一个更重要的用途,那就是制造潜艇。
蓝星1864年12月,华夏政府会议室内。
“铁路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我们要时刻想办法夺回制海权,新式的华夏野战炮和巡洋舰,已经取得一定的胜利,但是要彻底打倒西方列强,还远远不够。”(这里提到的华夏野战炮和巡洋舰下一章再说明情况)
石达开首先发言。
“如果按照常规的思想来造船来解除海洋封锁,造一艘“勇士号”至少要三年,三年后米字国和高卢国早就更新换代了”
朱衣点一脸严肃。
“如果被如此抢劫式的封锁三年,对华夏的工商业影响非常大。”
童容海说完就开始叹气。
“太平洋舰队现在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大量的巡洋舰还在生产中,不适合再打大战,除非我们能另辟蹊径。”
张之洞说道。
“另辟蹊径,这个词形容的好,大洋彼岸的自由国,还在打着内战,这次他们内战中运用了一种新装备,叫做潜艇。”
石达开拍了拍桌子。
潜艇两个字给在座的人都提了提神。
这又是一个新奇的事物。
“但是目前的潜艇存在很多缺陷,航速慢、潜行深度小,机动性弱,大多数都是用人力驱动,可见是多么原始。”张之洞说道。
“但是,我们现在有个“华夏之心”了,加强我们的钢铁制造技术,就能打造出来独一无二的潜艇。”
在场的人越听越精神抖擞。
最后,张之洞接了打造新式潜艇的重任,代号为“潜龙计划”。
在这个没有反潜直升机的年代,潜艇在海上可以说是没有天敌的,只要不上浮露头,它就是海中的霸主。
蓝星1864年12月,华夏正式启动“潜龙计划”,开始研发制造具有三级动力的潜艇,全国全部造船厂开始马不停蹄地制造。
所谓的三级动力,就是水下利用电力驱动、上浮和下沉过程中使用柴油内燃机驱动,上浮后使用蒸汽机和柴油发动机双驱动。
使用这么多动力系统是为了解决速度慢的问题,拥有三级系统,潜艇的速度将比巡洋舰都快,在核潜艇问世之前,这种配置可以说是最高配。
小式潜艇“蛟龙”号和“鲲鹏”号巨型潜艇开始进入生产阶段。
“蛟龙”号拥有的是柴油内燃机和电机的双驱动系统,这为了节省成本以及制造时间,这个速度也足够了。
“蛟龙”号长15米,宽3米,水上航速是15节,水下航速是8节,可携带5枚鱼雷,配置两门火炮,水下可续航70海里,排水量为64吨。
“鲲鹏”号巨型潜艇配备三级动力系统,全长105米,宽8米,水下排水量2500吨,水面航行可达20节,水下速度为12节,配置8个鱼雷发射管,10门火炮,造价高达30万华夏民币。
另外,还需要制造5艘补给舰来为整个潜艇舰队提供柴油和电力。
这两款潜艇,生产出来后,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领先的,光速度一项,都足以震惊西方。
目前唯一的缺点就是要上浮及时补充柴油和电力,所以潜艇作战群还需要配置巡洋舰,必须要在潜艇上浮的时候提供保护。
“蛟龙”号的生产周期为3个月。
蓝星1866年12月,“鲲鹏”号正式下水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