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04 一把火烧出千年知名度

作品:厚重河南|作者:笔者灵风|分类:综合其他|更新:2023-12-19 06:27:12|下载:厚重河南TXT下载
听书 - 厚重河南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诸葛亮一把大火烧出了博望千百年的知名度,也给博望人留下了千百年的“孔明”情结。如今在博望,但凡有点名气的东西都得往诸葛亮身上拉,就连上不得台面的锅盔也不例外。

真正让博望声名远播的是通俗小说《三国演义》。1700多年前发生在博望的那场战役被罗贯中渲染得无比神奇。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小试身手,不费吹灰之力就烧退了夏侯惇的10万大军。

我们在古城中艰难地穿行,去寻觅那场传奇战役留下的痕迹。沐浴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古城博望显得更加神秘。西出博望古城不远,就看到空旷的麦地里一棵古老的柘刺树茕茕孑立。但见这棵树通体黑色,似铁般坚实,木质裸露,虬枝盘旋。博望镇政府的郭书轶说:“这棵树是火烧博望坡的唯一见证,据说它已存在了2000多年。1997年春天,树上还发出过绿芽,之后就彻底地死掉了。”

柘刺树东边几十米的道路旁,立有一不规则的石块。石块正面刻着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博望之战的描述:“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糜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石块背面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博望之战的记述:“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惇、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等追之。裨将军钜鹿李典曰:‘贼无故退,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使李典留守而追之,果入埋伏,兵大败。典往救之,备乃退。”

从两部正史简洁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当年刘备确实烧了博望屯。千百年后,此处出土了不少折戟断镞和谷物的灰烬。经专家证实,这些东西的确为三国遗物。陈寿和司马光对于博望坡之战的起因说法不一致,今人恐怕也难辨对错。记得有哲人说过,读历史不能太认真。看来这个对错不辨也罢。

我们站在被大雪覆盖的古战场上,环顾四野,回想那场著名的战役。我想,正因为西汉时张骞被封侯于此,博望才得以在汉代就初具城市规模,并且成为襄汉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否则曹操也不会派大将夏侯惇屯兵储粮于此,刘备更不会选择在这里与曹军作战。

火烧博望后,紧接着就是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烧出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博望坡之战要比正史精彩得多:当时刘备只有几千人马,而夏侯惇则是10万大军。诸葛亮使出了神出鬼没之计,让关羽和张飞各领一千人马,分别埋伏在博望左边的豫山和右边的安林之中,刘封和关平则隐藏在博望坡两侧,赵云奉命带领老弱病残正面诱敌。夏侯惇一路追杀,进了包围圈。追到山川相逼、树木丛杂的狭窄路段,一把火冲天而起,10万人马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大家议论着小说中的情节,同行的当地同志指着空旷的四野说:“这儿哪里有豫山和安林啊?估计罗贯中肯定没到过博望坡!”

小说家不但虚构了博望的地形,还把博望之战的胜利完全归功于诸葛亮,并且写了一首诗称赞他:“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在小说中,诸葛亮运筹帷幄,分兵派将,博望之战的胜利好像没刘备啥事。

这样的情形不但在《三国演义》中比比皆是,传统戏剧中也不乏其例。后来的定军山一战,刘备率军从阳平关渡汉水,黄忠斩曹魏大将夏侯渊于定军山。这一仗本来是刘备亲自指挥,与诸葛亮毫无干系。但在京剧《定军山》和《阳平关》里,都是由诸葛亮出场调度,枭雄刘备瘟头瘟脑地又做了一回傀儡,好像只说了句:“后帐设宴,与老将军庆功!”就吹吹打打摇摇摆摆地下场去了。

罗贯中偏爱诸葛亮,直接造成了几百年来老百姓对武侯的崇拜。在博望城,随处都能找到这样的例子。

博望古城中有一口老井,名叫“一步三眼井”。据说这口井是汉代古物。记者看到,井口上方盖着个巨大的石板,石板上面凿有品字形的3个洞口,从每个洞口都能向外汲水。因为年代久远,3个洞口边缘都被井绳磨出了深深的痕迹。传说当年刘备的军队在博望驻扎期间,与当地居民共用这一口水井,经常发生争执。于是诸葛亮便命人在水井上盖上石板,再凿出三个洞口,就成了一口三眼井,两眼归城中居民用,一眼由部队使用。于是,双方的争执就没有了。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三眼井”这样的智慧产物,安在诸葛亮身上真是恰如其分!

关于火烧博望,在博望当地还有比小说中更精彩的细节。据说诸葛亮在此前两年就预见到了博望之战,并定下了火攻之计。当时,博望是曹军屯兵储粮之地。诸葛亮让士兵们用泥巴包裹草籽和成无数泥丸,趁月黑风高之夜用弹弓将泥丸射向博望城。待到交战的时候,博望城中和城墙上到处都是杂草丛生,恰好具备了火攻的条件。

这些充满智慧的传说不知起源于哪朝哪代,但都被慷慨地加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博望有一种特产叫博望锅盔,我曾经在南阳的集市上见过一次。一老汉推辆三轮车,车上只放着一个锅盔,不夸张地说,那锅盔和他的车轮大小差不多,厚约4指。老汉一边走一边高声吆喝:“博望街的锅盔来了……”好像有人专等着他似的。根据买者的需要,要多少,老汉就给你切多少。估计一个锅盔卖完,他也该回家了。

凡是博望出名的东西都得往诸葛亮身上拉,就连这不上台面的锅盔也不例外。据说,博望锅盔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军粮。传说火烧博望之后,关羽率兵镇守博望。时值天旱缺水,军士做饭很不容易。关羽便派人向军师问计。诸葛亮让人把一个锦囊带给关羽,锦囊里面的妙计是:“多用面,少掺水,和面块,锅炕之,待炕熟,香扑鼻,飨官兵,鼓士气。”关羽令军士如法制作,就做成了锅盔。这锅盔大如盾牌,厚如切菜板,吃起来脆酥适口,便于携带还不容易变质,非常适合做军粮。

我们平常听到的典故和传说,大都让人感觉牵强和幼稚。但在博望听到的这些传说却与众不同,无论是“一步三眼井”“弹弓射泥丸”还是“博望锅盔”,都包含着智慧和一定的科学性。即便你较起真来,好像也能说得过去。就拿这博望锅盔来说,从它便于携带、不易变质的特点来说,的确适合作为战时的干粮,或许真是诸葛亮发明的也不一定。

但诸葛亮锦囊中关于锅盔的做法却写得太简单了。如今在博望,你随便问谁,他们都会告诉你这种特产的制作工艺:生面、死面、发面各取三分之一,用蛋清和好,揉制成2.5公斤重的圆形面饼;文火烧锅,锅底铺鹅卵石,将面饼放在上面炕硬,再上笼用文火蒸,蒸熟后再拿到石头上炕……

博望镇政府办公室的郭书轶主任说,现在博望街上还有两家专门制售传统锅盔的作坊,做的锅盔也都是一个重2.5公斤左右。因为刚过完春节不久,那两家作坊都还没有开张,我只有想象那“脆酥可口、香不可言”的滋味了。

从博望锅盔,大家又谈到了“望梅止渴”的故事。

博望城西南5公里处有一个叫梅林铺的小村庄,处于襄汉驿道上,也是一处汉代的村落遗址。这里过去有大片的梅林,相传就是当年曹操所指的“望梅止渴”处。按照《世说新语》上的记载,曹操南征张绣至此,一路没水,将士极渴,曹操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军士闻听,顿时舌下生津,精神振奋……

当地同志说:“如今的梅林铺村早已没有梅林了,雪太大了,去那里不方便,咱们就在这儿‘望梅止渴’吧!”

从张骞出使西域后,博望就有了品牌效应。在张骞之后,汉朝使节去西域诸国访问,都打着“博望侯”的招牌。后来,经过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广而告之,博望更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字。当地人到全国各地去,不说自己是南阳人或方城人,张口就说“老家博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