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527章 比亚利沦陷

作品:阎王重生在1978|作者:阎王大帝|分类:女生小说|更新:2024-01-25 23:16:12|下载:阎王重生在1978TXT下载
听书 - 阎王重生在1978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杨国华之所以能够保持低调,主要是跟他的经营策略有关系的,因为他所拥有的这些企业和产业。大多数都是不公开上市的,因此外人无从查起,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少钱。如果仅仅是依靠估算的话,这个结果怕是会相差很大的,福布斯也不敢冒险来得罪这么一个大财阀。

毕竟,如果到了这个层次的富豪想要搞垮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的话,只要表示一下态度立刻就有人去做这事儿,想要追查凶手简直就是句笑话。

到目前为止,杨国华所发出的警告,还没有人敢违反他发出的通告。

今年上半年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美国与比亚利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美军的军事行动于三月四日正式打响,战争理由是比利亚前不久对美策划一起恐怖袭击,致使美国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由于在比亚利地处内深处,依靠地面部队大规模进攻作战显然不太可能所以美军主要依靠巡航导弹和各种作战飞机,包括战略轰炸机和配备了精确制导器的战斗机对敌实施空中精确打击,地面目标的标示工作由特种部队使用卫星装置、激光设备和防系统配合“捕食者”无人机一同完成。新型空中精确打击和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全面进攻行动,为即将展开的后续行动做好了铺垫。

起初,美军的作战行动进展缓慢。因为在战区进行兵力部署、建立适当的后勤保障基地,以及争取友邻国家的配合等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截止到十二日,美军特战队和中情局特工已经与比亚利临时政府顺利接洽,中央司令部可调用的作战飞机和军舰已分别达到五百架和四十艘,其中包括两艘航空母舰。

美军通过空袭迅摧毁了比亚利的武装基地、指挥部和防空设施,并切断了其后勤补给。比亚利地面的部队缺乏重型装备,兵员数量也仅为敌军的一半,但在美军空袭行动下,比亚利武装和基地组织步步退避。

比亚利北部重镇在三周之内相继被攻陷。十三日,敌军在南部的最后一个要塞城币被攻陷。十四日,敌军主动放弃了抵抗。

二十二日,美政府官员参加了胜利庆典,比亚利亲美政权也于当天建立。

尽管敌军已经撤离了主战场,比亚利政权也已垮台,但战争却并没有结束。

情报表明,基地武装分子残部正在北部的丛林聚集。包括基地组织其他骨干成员在内的众多敌军在丛林地区聚集。

三十日,配合日渐默契的美军机动部队和西方盟军组成的地面部队结合空袭行动,对北部的残余武装拉动了一次大规模袭击。此次参战的盟军是阿法特?斯勒麾下的自卫队,而不是战斗经验丰富的北方部队。

美军空袭火力甚猛,但盟军的自卫队却表现不佳。

结果,这次战斗虽然击毙击溃敌军数百人,但却让更多的敌军潜逃入了山区和丛林。

盟军部队未能有效切断所有逃窜路线,是导致逃敌数量巨大的主要原因。同时,部著在比亚利境内的地面部队大规模在阿富汗战场的多次战斗行动中,阿克比斯战役的失利和因此丧失的战机让美军意识到,如果日后再在此地开展类似行动,势必要扩大地面部队的规模。

如果是在十数年前,像这种集中式空对地打击模式是不可能被采用的。

越战之后,美国空军和海军摒弃了空对地火力支援打法,开始强调空中拦截、封锁和战略轰炸,空军虽然装备了旧用于空对地支援,但数量很少,喷气式战斗机才是主战装备。

但近几年来,空对地支援能力获得了长足进展,最大的进步之处在于先进航电系统的装备,使得喷气式战斗机可以引导空对地支援战斗机进行精确对地打击,这是同越战中所用战机的最大不同。

像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之类的精确制导武器的问世,引了空对地作战的巨大变革。激光制导、防技术的展也同样重要,当空地协同作战时,这些装备可以准确确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位置。

现代信息网络的运用使得空军指挥员、预警机、战斗机和地面部队之间可以进行高通信。因此。即便有些行动的原始作战计划并没有对空中火力提出要求,空中部队仍然可以迅速进行打击。

目前美军在比亚利展开的清剿行动中。特遣队可调用的飞机总数过了三百架,包括空军、海军和海军战队共同提供的轰炸机、战斗机和其它作战支援飞机。有两百多架飞机开始飞往作战区域支援地面作战。

增派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海军战队的直升机也已开进战区。在往后的几天内,作战飞机平均每天出动八十多架次,整个作战行动共出动作战飞机九百架次进行了对地攻击。美军空勤人员凭借熟练的技术和十足的勇气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由于空地信息网络的建立,美军作战飞机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武器打击敌军,包括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等精确制导武器、常规铁炸弹、火箭弹和加农炮。大部分空中打击都被引向高的。必要的时候也会对空对地目标进行扫射。大量弹药倾泻到峡谷中,有效压制住了敌军火力,同时歼灭了大量敌军。

最开始几天里,空对地火力支援行动遇到了一些麻烦,主要原因在于任务的临时性和作战范围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都函待解决。

通常情况下,军使用火炮、迫击炮等武器可以实现大范围火力支援,饱和炮火打击可以有效压制敌军大部分反击火力。这样,空军就可以按常规意图开展行动,对地炮无法涉及的敌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在有些行动中,地面部队没有火炮,重迫击炮也少之又少,所以对空中火力的运用就不能按着常规来了,它们必须替代地面火炮和迫击炮挥作用。不论在何种情况之下,空中部队完成任务的能力都是母庸置疑的,但作战程序的调整和适应却需要一个过程。

当然美军在比亚利的行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对付这些早已经熟悉了山地作战的当地武装,确实很要脑筋。

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近地支援作战中的指挥关系问题。尽管特遣队和其所属部队是近空火力支援的主要需求者。但作战飞机的出动权最初却掌握在联合指挥部手中。因此,地面部队的空中支援请求往联合指挥部,至少要先给盘旋在空中的预警机,而后才能获的许可。

一般而言,所有紧急空对地火力支援请求都会立即获批,且大部分支援行动都会在请求出后几分钟内实施。

但对一些不很紧急的支援请求,反应时间偶尔会拖至半个小时左右。

导致时间被耽搁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目标识别、诱敌暴露、确定作战飞机和使用武器的种类、确定行动路线和管理地面来的大量请求信息。这些请求有时甚至比待命的飞机还要多。

作战飞机可以循环出动,但峡谷的地理环境却不利于空对地火力支援的开展。峡谷纵深大约只有五英里,在同一时段执行任务的飞机架次因此受到空域面积的限制。山间敌军目标较小而难于辨别,在空中盘旋的飞只有机依靠地面部队对目标进行比精确标示后,才能实施精确打击。

尽管部分空军联络官和八十多名航空管制员被配给了地面部队,但他们的装备十分有限。一部分人没有激光标示器,因而不能使用确定目标的精确坐标。他们只好利用战术图纸完成任务,然而许多图纸描述不够详细,仍然无法确定目标的精确坐标。飞行员有时很难根据图纸搜寻到指定目标,而不得不与地面部队进行通话。

有些情况下,空军指挥官会否决地面部队来的一些不太紧急的空对地火力支援请求,在他们看来这些请求并未达到出动飞机的标准。

另一方面,空军指挥官认为地面部队没有将敌军完全诱出,无法进行准确打击。地面部队这边,指挥层有时会觉得为了更好地创造战机。他们不得不主动诱敌显现。

因为无线电频率管制的原因,地面部队被禁止与头顶的飞机直接通话。携带视距短波电台的部队之间一旦被地域阻隔,就很难实现沟通。这就给他们呼叫空中打击带来了不便。

习练有素的特战队员在装备了卫星通信设施的情况下,引导空对地火力支援,但他们的声音却被山区特遣队请求空袭的呼叫所淹没,在最初的几天里,这些摩擦给空地协作造成了不少麻烦。

此外,由于群山的掩护作用,对敌军目标实施空袭的难度很大。惯用手段通常是对其进行精确打击,但即使是精确打击成功实施,摧毁的也往往只是那种两三人把守的重机枪据点。大量的敌军隐匿在山间和山脊上,并对其进行逐个打击。

更糟糕的是,敌人总是在空袭即将到来之前躲进山洞隐蔽,炮声远离之后他们又跑出来继续抵抗。依靠空中火力清剿敌军,既耗时又费力,效率大打折扣。因此空中火力打击必须持续多日,才能达到大量剿杀敌军的目的。

因为各种原因,美军指挥部意识到自己来进行指挥是一个错误,因此他们很快就将作战飞机的指派权移交给特遣队,这使得对目标的指定和轰炸顺序更加贴近地面部队的需求。

增派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的到达,也使得作战飞机的数量远远过作战计划,的要求,同时也减轻了对高空战斗机和轰炸机的依赖,飞行员、地面指挥员和军部队之间的协作能力也有了稳步提升。

最近几天,持续一周的空中打击极大的削弱了敌军力量,通过大量摧毁敌军目标,迫使敌军放弃抵抗,地面作战形势也打开了良好局面。一些中重型迫击炮被空运至地面部队,因而使得他们可以对距离较远处的敌目标进行打击。

美军的部队最终封锁了峡谷东部的最后一个出口,比亚利的残军步步后退。由于盟军的加入,联军开始采用步兵和坦克结合的方式对峡谷进行扫荡。

对于美军在比亚利的战况,杨国华非常关注。因为将来必会和美军进行战争,他有必要了解美军的现代作战模式。以便能够开出与美军装备相抗衡的各式武器来。

因此在战争即将结束时,他巡视了撒哈拉沙漠基地。

本来他是想趁机见一下在基地负责重要信息联络工作的成员,可惜过去之后才知道,因为总装备部出了一些事情,所以暂时没空赶过来。

基地的技术人才中,除了一部分是自己的人之外,大多数是从世界各地挖来的。还有一些是专门研究现代战争武器方面的职业军人,只不过现在这些人都已经脱去了军装,以基地成员的身份出现在基地里面,大家都摇身一变成为工程师了。

总体而言。基地里面的准军事化管理还是让感受到了一些身在军营的气氛,至少荷枪实弹的基地卫队和巧妙地隐藏在基地各个位置上的明暗岗哨,以及无处不在的电子眼监控系统,就让杨国华感到这里果然不是一般的基地。

事实上,杨国华突然来视察,基地这边还有点不大适应,因为基地成立以来,还从未有人视察过这里。

因此之前的几次的方领导视察,也仅仅是领着他们到那些不大紧要的外围环节上随便转转,此时杨国华亲自过来,自然不会去看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他直接是要去看最核心的技术研究部。

这么一来,就对基地的保密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为根据现在的情况,杨国华一直是在搞幕后操作的,这个基地的最高决策人的位置是杨国华兼任的,而他很少在基地内出现过,过来的时候,警卫人员在没有验证身份之前根本就不让他们进去。v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