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573章 对阵

作品:大唐承包王|作者:子观|分类:历史架空|更新:2024-05-06 17:16:22|下载:大唐承包王TXT下载
听书 - 大唐承包王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立场在很多时候决定了一个人做出的事情是对是错,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同一件事给出的判定大抵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

不过总是有意外的,如同李宽出征倭国一般。

按理说,华国大军攻伐倭国,倭国百姓对攻伐的大军应该是憎恨的,对李宽应该是憎恨的,看待李宽应该是像看待恶魔一般;可经过了半年的时间,三万大军几乎平定了整个九州岛,整个九州岛的百姓看待华国大军却犹如亲人,看待李宽犹如神灵。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李宽及时调节了自己的心态,对九州之民依旧是宽厚的,甚至留下不少的军中士卒教导九州之民如何发家致富。

其实做这样的事情是挺危险的,毕竟滋长敌国百姓的财富,对本国而言并不是一件事好事,不过李宽带着大军在九州征战半年,熟知了九州岛居民的情况。

九州岛太穷了,从大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便可平定整个九州,就说明九州根本无法组建大军进行抵抗,这就可以看出来九州根本没有钱财来组建军队,九州穷的只剩下了贫苦的百姓。

贫穷很容易引发百姓对国家的漠视,这些被倭国所压榨的九州百姓对倭国的归属感并不强烈,就像当年的闽州,闽州当年的百姓对大唐的归属感其实也并不强烈,否则也不会有李宽将闽州百姓带到台湾了。

而且九州百姓对倭国的归属感比起闽州百姓对大唐的归属感还要低,对于华国大军入侵倭国,他们不在意,反而因为华国士卒教导他们致富而兴奋,因为李宽所提出来的赋税感到兴奋。

在李宽大军尚未平定九州之前,倭国给九州百姓定下的赋税几乎是李宽所定下的五倍,有此可见李宽给出的赋税标准,对九州的百姓而言代表着什么。

本就对倭国的归属感不强,再加上李宽给出的有利条件,傻子也该知道如何选择。

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其实并不正确,所谓的刁民只是太过于贫穷而有些势利的百姓罢了,或许说势利都不够准确,他们只是比寻常之地的平头老百姓更加看重家中的财物,因为这是他们一家的口粮,自然难以做到热情款待。

这根本就不是不想,而是热情款待之后便会给家里加重负担,这怪不得他们,只能怪本国的上层人士们不懂的教导他们知礼仪,不懂得带领他们致富。

就如同闽州当年的百姓,在经过李宽在闽州的日子后,百姓们渐渐富庶起来了,百姓们耳濡目染渐渐懂得些礼仪和学识了,谁还敢说闽州的百姓是刁民呢?

当然,九州与闽州不同之处大抵就是离台湾太远,想要将九州百姓迁移到华国有些困难,若是李宽带着大军一旦撤出九州,九州迟早也是倭国的。

不过在李宽的打算之中,九州会成为一个基地,一个支撑他们大军朝着倭国继续进发的粮食基地,而且他的时间还很多,有足够的时间派遣一批又一批的舰队从九州拉走当地的百姓。

更何况若有大唐愿意参与到征伐倭国之中,有大唐的腐儒们前来教化百姓,有上位者对倭国百姓施仁政,倭国从此不复存在也并非没有可能。

当然想要拉大唐入伙,拉李世民入伙,这种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以李世民和大唐朝臣们的性格来说,李宽不用想也知道大唐不愿意加入其中。

毕竟在大唐勋贵们和李世民眼中,倭国不过是一个番外之地,弹丸小国,且还是与大唐隔着一道海的弹丸之地,费尽心力征伐倭国,根本就无利益可言。

利益那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从征伐倭国而言,李宽看重的是较为长远的利益,但李世民和朝臣们看重的肯定是近在眼前的利益,这点是不可否认的。

所以李宽很懂其中缘由的给李世民去了一封信,信上说明了倭国有大量的银矿,有数之不尽的钱财。

至于李世民和朝臣们是否会派遣大军到倭国,这就不是李宽所能决定的了,好处他已经说明了,他已经尽了作为一个大唐王爷的责任。

若是大唐不愿意吃这块大肥肉,他就只有留着自己吃了,尽管以华国现在的情况根本吃不下倭国这块大肥肉,但他相信滴水石穿,若是华国能保持良好的势头,总有一天能将倭国吃下的。

留下五千士卒在九州岛,李宽带着两万五千人朝着日本都城藤原京进发了,也就是后世的奈良县。

初期两万五千人进发四国岛,所遭遇的抵抗并不严重,三四千人的队伍对抗装备精良的华国大军,根本就没有一点对抗性,被华国大军轻易碾压。

可是等到贞观十八年开春,在四国岛征战了小半年的华国大军,终于迎来了倭国组建的大军,整整十万大军和上百艘的战船。

上百艘战船在濑户内海来回巡视,十万大军驻扎在爱媛县新居浜平原之上,光是看着就让人毛骨悚然。

不过这阵势并未让华国大军感到畏惧,反而刺激了华国的士卒们,隐隐让他们感到了兴奋。

对阵十万大军,他们并非没有经历过,当年在中南半岛对阵十万暹罗国僧兵,不也一样是他们胜利了吗,而且还是一场极大的胜利。

如今对阵十万的倭国士卒,在他们眼里亦不过尔尔。

这种想法很危险,李宽却不知道该怎样去转变他们的想法,因为李宽亦和士卒们有同样的想法。

在李宽眼中,倭国的士卒甚至还比不上暹罗国的僧兵,毕竟寻常之人是没法和一群狂热分子相比的,倭国是比暹罗国发达不假,可真要说有多发达却不尽然。

倭国向大唐学习才渐渐发展起来的,可那都是在武周朝之后,在李世民执政期间,倭国与大唐的交流其实算不得多,在大唐也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

说到底,现如今的倭国还是一去化外之民,在李宽眼中不足为惧,就因为如此,李宽甚至没有派人前去打探过具体的情况。

两方很有默契的占据着爱媛县新居浜平原的两端,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

调集粮草,修整营帐,仿佛两支大军根本不是对阵的军队,而是同一国的军队一般,充满着默契,做着同样的事情,隔着十里之地遥望以待,等待着两支大军最终的激烈碰撞。

当然,李宽也不是一无所知的,对方的领兵之人他还是知晓的,是倭国最大的权臣苏我虾夷的儿子苏我入鹿。

play
next
close